首页>作家作品>新作推荐

来自“拂挲大地”的诗经美学……

文章来源:陕西作家网发表时间:2018-08-06

  以陕西“好人之城”铜川为原型   邢小俊《拂挲大地》全国受关注

  第2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期间,邢小俊最新作品《拂挲大地》首发式暨读者见面会在罗湖书城举办。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中,聊起这本描绘中国乡村振兴风貌,充满向上力量的现实主义散文集,邢小俊的言语厚实质朴,满含对中国乡村的关注与热爱。

  对农村充满感情,才能看到向上的力量

  《拂挲大地》的写作时间长达五年,以渭北高原耀州区的乡人生活为原型,分为“正、反、合”三部分,从凡俗的生活中敏感地去发现,提炼出蓬勃的力量和新的美。邢小俊坦言,自己并不避讳描述中国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但同时更多地将眼光放在农村的振兴希望和向上的力量。邢小俊说话和缓而真诚,在谈到农村的时候充满感情:“我常到农村去,我真心感受到了中国农村发展螺旋式的上升。”

  谈起自己的家乡陕西铜川耀州区,邢小俊满是深情和骄傲。《拂挲大地》中描写的“让礼村”原型也源于此。“我的家乡出过很多好人好事,高速路上运橘子的卡车侧翻了,周边的村民捡了都给你倒回车上”。让礼村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村里发生的事也曾真切地发生在中国农村大地。邢小俊说,时代在变,与农村离得够近,才能更多看到希望,“写农村的作品很多,只停留在乡愁、空巢、留守儿童、环境破坏等话题,并没有真正发现农村的希望,这是狭隘的”。

  媒体人的视角,纪实性的呈现

  邢小俊形容这本书的写作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历程。“作品能量是守恒的,你在里面用了多少时间和情感,读者是能够感受到的。有思想的沉淀,读者才能看到文字的包浆。”邢小俊以纪实文学写作而著称,这种对于题材的选择与资深媒体人的身份不无关系。曾经作为新闻人的职业习惯,令他要求自己在写作中注重实事的追寻。他笑着打趣:“自己想象力受到了一定限制,写不了小说。”然而,这反而令他用新闻人的眼睛发现好题材,再用散文家的笔法写纪实文学。

  写《拂挲大地》,邢小俊不仅动了情,也满含责任感。“我看到了农村发生了真真切切的变化”。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基层党支部、农民工返乡等现象,令他感受到了乡村发展的新活力。“我看到电商、环保、搭伙养老等新趋势在农村陆续出现了”。邢小俊说:“加强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是作家的责任,不能沉浸在象牙塔里的小情小我。” 他以媒体人的眼光审视、集纳素材,并且有每天看《人民日报》的习惯,尤其关注农村新闻。将相关版面抽出保存,五年的时间,他攒出了一拉杆箱的报纸资料,这些不仅成为了《拂挲大地》的部分素材来源,也反应出了中国农村五年间的时代风貌。

 

  “慢”节奏里磨出来的“诗经美学”

  邢小俊的作品追求一种“农耕美学”,或者叫“诗经美学”。他解释道:“我觉得农耕美学是高贵的、缓慢的。那种淡淡的节奏,如同诗经里表达的情愫:纯粹、原始、简单。”翻阅他的作品,一种对农耕文明缓慢节奏的迷恋悠然而发。《泼烦》中,他要写“都市人”对和谐乡野的怀念和悲悯;《居山 活法》中,他要探寻终南山里隐居者的文化精神力量。正如他所言:“很多美学是在缓慢中产生的”,过于快速的社会节奏,往往以代谢掉一部分美感作为代价,而邢小俊将这种对于“慢”的迷恋,控制在一种合理的渲染范围内,探寻主旋律下的多元化。在现代人走得太快的时候,在心里“拉一把”,慢下来感受生活的原始之美。

  书名中,“拂挲”二字取自陕西方言,比抚摸多了一层来自亲近长者的关爱和抚慰之意。文中对于普通农村农人、生活场景、语言方式的描写,令在场提前翻看过该书的读者称产生了“会心的共鸣感”。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高建群称,邢小俊虽然讲的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但着眼点关注到中国的乡村振兴。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美学意义,也提供了实证性、接地气的珍贵资源。在对乡村故乡朴素的爱意中,邢小俊摸索出了“诗经美学”源头,正如他在书中所写:“家乡存在于土地,是一个地址,在地球上可以找到。而故乡隐藏在心灵,是在身体里。一个远走他乡的人,身体里装满了故乡。”

书记信箱 陕西省作协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