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家作品>新作推荐

杨晓景《奔跑的叶子》——基层医疗行业中隐秘的伟大

文章来源:杨晓景发表时间:2023-02-28

  编者按

  《奔跑的叶子》真实地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之根、求医之难、患病之苦。陕西作家杨晓景将自己在医疗行业从业三十余年的感悟融入文本,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陕北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为背景,展现了乡村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塑造了一大批不同时期医疗行业的典型人物。

  该作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先后入选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项目、陕西省作协主题创作扶持项目。

  今日,陕西作家网邀您共读那些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生命的光芒。

《奔跑的叶子》/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陈灵均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陕北一个极度贫困的山村,村里八名肝癌患者相继死亡,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病因。这件事犹如一根利刺,长久以来扎在他的心尖。中考那年,他考上了卫生学校。第二学期的一天,他终于解开了深藏数年的谜题。

  他将面临的,又会是怎样的选择……

 

  陈灵均上卫校以前,一直以为医院是一个非常干净的地方,医生每天穿着整洁的白大褂,只要坐在干干净净的办公室里用听诊器给病人听听心脏,听听肚子,会开处方就行了,然而第二学期的一堂生理学实验课彻底改变了他对这个行业的认识。

  一天下午上自习课的时候,班主任郑浩然突然走进了教室。

  “哪几位男生下过河会游泳?”他站在讲台上问道。

  马上有七八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

  折志明拍了一下罗泓玉的胳膊说:“人家要的是男生,你瞎掺和什么?

  罗泓玉吐了一下舌头把手放下,不高兴地说:“为什么不要女生?我也想跟他们一起出去玩。”

  “男生游泳是不穿裤衩的,你要是不怕羞就跟着去吧。”折志明附在她耳边悄悄地说道。

  “讨厌!”罗泓玉对着他的肩膀伸手就是一拳,疼得折志明直咧嘴:“我又没骗你,打我干吗!”

  “你,你,还有你,出来一下,让刘老师给你们讲讲一会儿活动课的时候要干什么。”郑浩然点了几个人转身就出去了。

  杜海军、汪学义和陈灵均来到教室门外,看到教生理学的刘钊老师站在那里,他对几名学生说:“明天上午有一节实验课,需要你们几个帮忙到河边抓一桶青蛙。怎么样,这个任务可以完成不?”

  门口放着一只带盖的水桶和两只渔网,大家马上就明白它们的用途了。

  “没问题。不过,要抓多少只才够数呢?”汪学义问道。

  “全班一共五十名学生对吧?那就抓上五十几只好了。记住,一定要抓活的,不要死的,越精神越好。抓之前先舀上少半桶水,水不能太多,否则这些家伙会跳出来逃走的。到了河边,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到水深的地方去,也不要到河里去游泳……”刘老师再三叮嘱道。

  “好,我们记住了。”

  三位小伙子拿起捕捞工具就出发了。

  陈灵均完全没有想到老师布置给他们的是这样一项特殊的任务。青蛙在他的眼里一直是一种特别丑陋特别肮脏的动物,先不说圆鼓鼓的眼珠子、跟人手一样的爪子有多吓人,时常吐着涎水的嘴巴和黏糊糊的皮肤让人一想起来就会浑身起鸡皮疙瘩。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下过雨后,赵志刚在放学的路上抓到一只小青蛙,高兴地拿来让他看。那只青蛙不知道被赵志刚怎么折磨过,放到他面前的时候已经跳不动了,看上去半死不活的。赵志刚用一根小木棍在它身上捅了好几次都没有任何反应。“咦,这是怎么回事?刚抓到它的时候还能蹦老高呢。”赵志刚把小青蛙抓到手里,反复地用手拨弄它的头,摁它的屁股和后腿,好半天青蛙才在他的手心里微微地挪动了一下。“快看,它动了!”他把青蛙放到陈灵均的手里让他玩。陈灵均还没拿稳,突然注意到赵志刚的手心里有一滩深褐色的黏液正在往下滴,再一看自己的手,也涂上了那玩意儿。

  “这是什么?”他茫然地问道。

  “糟了,它尿了!快扔掉,尿里有毒!”

  陈灵均吓得一把将青蛙扔在地上,学着赵志刚的样子不停地甩手,还拔了一把草使劲擦拭手上的污渍。他无意间看到被他抛出去三四米远的那只青蛙四脚朝天躺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翻着白肚皮好像已经死了,心里顿时有一种说不出的冰凉和恶心。回家后他怕自己没有把尿液擦干净,又用水洗了好几遍。这件事情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打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碰过青蛙。他今天本来不想去抓青蛙,又怕同学笑话自己胆小,只好硬着头皮跟在他们后面。

  “你们说,青蛙的尿液到底有没有毒?”在路上他第一句话问的就是这个。

  “应该没有吧。不过,千万不能弄到眼睛里,那样对眼睛不好。”杜海军说道。

  三个人根据刘钊的建议来到离学校不远的一处浅水区,那里的河水比较混浊,几乎半个河床都是墨绿色的,河边漂浮着成片的水藻,此起彼落的蛙声在空旷的河谷中发出巨大的回声,仿佛七八个声部组成的和声在尽情地演唱生命中最辉煌的乐章。当他们的脚步刚一靠近这些晚霞中的歌者,青蛙就立刻闭上嘴巴,纷纷跳进水里躲了起来。

  汪学义从小生活在城市里,住得离河近,以前常抓青蛙,比较有经验,他在河边的石头下面挖出了两窝青蛙,但是数量还远远不够。三个人只好挽起裤腿下河去捕捞。青蛙在水里游得很快,遇到危险又蹦又跳,不时钻进密集的水藻中,特别难抓,必须全神贯注反复努力多次才能有所收获。捕捞到青蛙后,陈灵均每次用手从混杂着泥沙、柴草和水藻的渔网里抓出一只,胃里就会蠕动一下,起一身的鸡皮疙瘩。抓了十几只以后,感觉已经麻木了,再也没有出现明显的生理反应。他们一直抓到第一节晚自习课上了才抓够数。回来的时候,三个人又冷又饿,裤腿全都湿漉漉的,沾满了泥巴,身上和手上全是泥腥味,泡着青蛙的水桶臭烘烘的,气味更加难闻。但是他们无暇顾及这些,一路上还要提心吊胆地观察这群俘虏中是否有比较机灵的家伙从桶里跳出来。如果发现逃兵,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再抓回来。

  回到宿舍后,舍友帮忙打回来的饭菜已经凉了。他们换下湿衣服,洗干净身上以后,用开水泡饭胡乱填饱肚子,又匆匆忙忙去上晚自习。

  然而与课堂上发生的一切相比,他们经历的这些根本算不了什么。

  这堂实验课做的是蛙坐骨神经腓肠肌刺激实验。刘钊老师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示范如何将处死后的青蛙解剖开,只留下一小段脊椎、完整的坐骨神经和一侧的腓肠肌做成标本,然后用针刺激坐骨神经,让大家看刺激强度与腓肠肌收缩程度之间的关系。实验完成后,他讲解了神经反射的原理和实验的要求,让全班同学每四人一组,按照他刚才的步骤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其中包括用剪刀剪断青蛙的脊椎骨、剥皮、分离神经和肌肉等操作。

  他刚把作业布置完,底下的学生就像炸了锅似的,吵得特别厉害。

  “天哪,刚才老师解剖的时候我都不忍心看,现在让我亲手把活蹦乱跳的青蛙弄成这样,我可下不了手。”一位女生说道。

  “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杀过任何动物,我不敢,我害怕。”另一位女生说道。

  “老师,我一见血头就晕,能不能光写报告不做实验?”一位男生问道。

  ……

  见此情景,刘钊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必须要有一双灵巧的手,能够完成各种各样的操作。因为在临床上,医疗检查设备和药物在疾病的诊治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很多时候,我们要通过抽血、穿刺、活检等方法来做诊断;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体的器官或组织出现严重病变,比如,大面积溃疡、坏死、化脓、梗阻、癌变等,就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来治疗。当病人奄奄一息地躺在你面前,家属把你当成上帝,满怀希望的恳求你挽救亲人的生命时,你肯定不能说‘我胆小,我害怕,我不敢为他做手术,你还是找别人去吧!’因为你是医生,你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虽然从表面上看,我们使用刀子、剪子之类的器械在人的身体上进行操作时,会让病人流血、疼痛,引起各种各样的不适,似乎对人体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是与人的生命相比,这样的伤害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有益的。一般情况下,病人和家属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要熟练地掌握这些操作技能,就要反复地练习。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我们肯定不能直接在人体上做实验,所以就要借助这些小动物来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这样,既锻炼了我们的手和脑,也锻炼了我们的胆量。也许有人会说,我将来不想搞外科,是不是就可以不学这些?目前从世界医学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未来内外科是没有严格的界限的,很多外科手术借助内镜完全可以在内科完成微创治疗。所以,就算你当了内科医生,也离不开外科操作……”

  他刚把话说完,折志明已经第一个完成了标本的制作。和他同组的罗泓玉动作稍微慢了一点,用半开玩笑半妒忌的语气说:“你的手咋那么快?使唤剪刀比我们女娃娃家都使唤得老练,上一辈子是不是谁家的巧婆姨这辈子错转成了男人?待会写实验报告的时候你要是当了第一名,我非把你的作业本撕烂了不可。”

  折志明斜看了她一眼,笑着说:“你放心,我写到最后一个字的时候一定停下来等你,等你慢悠悠地把作业本上的最后一个圆圈画上了,我再把那个字写上去。”

  “那还差不多,够哥们意思。”罗泓玉满意地抿着嘴笑了。

  陈灵均用手捏着青蛙软绵绵的肚皮,松散地朝两边耷拉着的爪子不时碰触到他的手掌,童年时刻骨铭心的记忆仿佛又被唤醒了,他感到特别恶心,很想一把将手里的死青蛙扔掉,但是他知道自己不能那样做,就拼命地诱导自己把手中的青蛙想象成泥捏的玩具,他要用灵巧的双手把它改变成另外一种形态。当引起不愉快的联想的形象被转移和替代之后,接下来的操作就变得顺利多了。他并不害怕鲜血,也不忌讳生肉,只是在心理上需要克服某种障碍而已。

  刘钊在教室里不停地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耐心地鼓励胆小的同学,好几位女生在他的帮助下完成了实验。临下课前,他在清点各组上交的作业时,发现只收到四十九只标本,立刻挨组进行追查。嫌疑组很快被锁定,这个组有两名男生和两名女生,男生都笑眯眯的,神态十分自然,女生则低着头,谁也不说话。

  “是谁没有做?勇敢地站出来,没有人会笑话你。只要你现在补做,时间还来得及,老师是不会责怪你的。”刘钊和颜悦色地说道。

  他说完后见那几个人没有反应,便加重语气对他们说:“傻孩子,你想骗老师蒙混过关,其实是在骗你自己。等你将来参加工作以后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你觉得到时候谁能帮你?你能逃避过去吗?”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那两名女生身上,大家饶有兴趣地观察着她们的表情,偷偷地分析到底是谁没有做实验。

  “肯定是苏雅玲,她平常又胆小又娇气。”

  “我看像是冯卓,她的眼神很虚。”

  “冯卓平时学习很认真,从来没有发生过不交作业的现象,我想应该不会……”

  等了两三分钟,见没人承认,刘钊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如果没有人承认的话,那只能罚你们组全部重做。”

  四个人相互看了一眼,还是没人回答。僵持了一分钟后,冯卓突然抬起头红着脸说:“老师,是我没有做。”

  “为什么不做?说说原因吧。”刘钊的语气变得缓和起来。

  “青蛙的样子实在太可怕了,我不敢用手去摸。”冯卓刚说了两句,眼睛里就闪出了泪花。

  “别怕,我帮你抓出来,咱俩一起来完成好不好?”刘钊和蔼地问道。

  冯卓低着头没有吭声。

  “来,勇敢地试一下,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难。你看咱们班那么多同学都完成了,他们刚开始的时候也和你一样很紧张,很害怕,不是都顺顺利利地把作业交了嘛!”说话间,刘钊已经从桶里捞出一只青蛙走到冯卓面前。冯卓一听到青蛙“呱呱”的叫声,看到它乱蹬着长腿,尖尖的爪子在空中不停地划动,吓得用手捂住了眼睛。

  “没事,你睁开眼睛好好看看,它就这么一点点,力气肯定没有你大。我先帮你处理一下,等它不动了,你拿在手里,另一只手拿起剪刀,我们先来进行第一步……”

  刘钊把一动不动的青蛙塞进冯卓的左手,用自己的手握住她冰凉发抖的右手,一步一步教她做。当鲜红的血液溅到冯卓手上的那一瞬,她“哇”的一声哭了,怎么也不肯进行后面的操作。

  “在医院里工作,经常会接触到鲜血、脓液、尿液、粪便,甚至还有损毁、断裂的肢体,能够接受这些东西,敢于面对它们的血腥、丑陋和肮脏,我们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维护他们的健康,否则的话什么也做不了。别哭了,接着再来,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刘老师一边说,一边引导冯卓继续操作,很快就完成了作业。

  他的话让陈灵均不由得想起了母亲流血流脓的眼睛,想到最后一次见到孙亮时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特殊气味,以及被赵劲的鲜血染红的那片土地,还有寒假里,抱着渺茫的希望来找他看病的乡亲们体内无法用肉眼看见的种种病痛。他多么不想让他们失望地离去,带着痛苦和悲伤继续生活,可他除了深深地惭愧外,什么也不能给予他们。作为一个刚刚踏入医学大门的年轻人,他太需要这样的学习和锻炼了。这堂课,不仅让他和他的同学学到了一些生理学知识,还教会了他们如何战胜内心的紧张、恐惧和脆弱,强忍着恶心和厌恶完成自己的工作。一想到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或者回到家乡以后,他们要依靠这些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勇气、信心和力量,去挽救那些被病痛折磨着的人们,陈灵均的心情特别激动。他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

  越是肮脏的地方,越需要洁净的灵魂。

  只要你怀着一颗爱心真心实意地去帮助别人,那么,无论你看到多么丑陋多么肮脏的东西,在你的眼里都不过是一缕尘烟而已。

  这学期,他开始刻意地关注和肝病有关的各种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一天,他在《医学研究通讯》上看到一篇论文,认为部分肝癌病人的病因与感染乙肝病毒有关。这个因素他马上就排除了。因为他对村里患病的几个人非常了解,知道他们发病前都没有查出得了乙肝。不久,他又在1988年第一期的《临床肝胆病杂志》上看到了启东肝癌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写的一篇题目为《原发性肝癌有关病因研究新动向》的论文,提出了多达十余种的病因,其中包括亚硝胺、饮酒、吸烟、肝吸虫病、胆管炎症和结石、滥用性激素、低硒等。他知道,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是肝癌高发区,肝癌发病率高达万分之五左右,启东肝癌研究所成立于1972年,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肝癌的病因研究和防治工作,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回到宿舍后,他立刻列了一张表,把村里所有肝癌患者的姓名、年龄、发病时间、死亡时间都填入表中,然后根据论文中提到的那些致病因素逐个进行排查,试图找出共同的元凶。全村一共有八名肝癌患者,其中,两名饮酒,三名吸烟,一名得过胆结石,没有一个人有滥用药物的病史,也没有人得过肝吸虫病,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患肝癌的同时还伴有肝硬化。这些情况县防疫站都做过调查,他很清楚,因此可以排除不是导致群体性发病的共同因素。亚硝胺存在于腌制的蔬菜、肉类、酱油、啤酒等食物当中。在陕北农村,入冬前家家户户都要腌制酸菜,酱油也是很多家庭必备的调味品,所以这个因素不能完全排除。但是这样的饮食习惯并不是他们村特有的,如果仅仅用这个原因解释八个人在短时间内离奇患病并相继死亡的现象是站不住脚的。因此,他断定,除了上述的那些原因外,一定还有别的因素。没过多久,他又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份研究报告,认为部分肝癌病人的病因跟饮水污染有关。小时候,村里人吃水一直是用牲口从沟里的水井中驮运回来,那口水井县防疫站的人化验过,水质很好,没有一点问题。他上了小学五年级之后,村里引水上塬,人们开始饮用自来水。自来水是公社的水厂供应的,全公社的人吃的都是一样的水,从来没有听说水被污染过。因此,这个因素也被排除了。4月中旬的时候,他又在《癌症》杂志的第三期看到启东肝癌研究所的另一份研究结果,提到了一个新名词——黄曲霉毒素。他的心头猛地一震,似乎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亮,赶紧跑到教室里翻开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书,查找与这种毒素有关的内容,在第23页专供药剂士专业学习的附页里关于霉菌的介绍中,他只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如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青霉菌产生的毒素,可使人畜中毒。”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了。

  刚好第二天有一节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老师讲完课后,他赶紧举手提问,黄曲霉毒素有哪些致病作用?一般活跃在什么地方,或者隐藏于什么物质当中?老师告诉他,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释放的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主要损害人和动物的肝脏组织,这种毒素在体内堆积的含量只要超过1毫克就会致癌。黄曲霉菌一般藏在发霉的花生、玉米、谷物、豆类等淀粉含量很高的食物当中。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最多见。他听后顿时惊呆错愕。

  在他童年的记忆中,霉变的小麦、玉米、谷子,家里几乎全都吃过。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用发霉的玉米磨的面蒸的团子。那呛人的气味和舌头上、喉咙里留下的久久无法淡去的哈喇子味,他一辈子都无法忘记。霉玉米是孟正虎在村里蹲点时队里分的秋粮,当时,村里很多人家因为没有粮食吃,和他们一样把这些有毒的食物吃了。他发现所有得了肝癌的病人都吃过霉变的玉米。第一个病人发病时间距离分玉米的时间只有两年,最后一个病人的死亡时间距离分玉米的时间长达九年!这些人全都是青壮年,年龄在20—49岁之间,其中除了一名是女性外,其余的全是男性。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人发病率这么高呢?他马上想到,这些人都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平常干活苦重,饭量也大,摄入的黄曲霉毒素自然比其他人多,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慢性中毒,肝细胞变性、肝硬化,最终诱发肝癌。他又把那些没有领过霉玉米的人想了一遍,村里的支书、队长、会计……这些人的家里没有一个得肝癌的。他们是不可能得上的,因为他们的家中从来没有缺过粮食,偶尔吃一顿有了霉点的馒头或熟猪肉是不要紧的,体内的排泄系统完全有能力把那点毒素排出去。让他感到特别后怕的是,他和他的家人一连吃了好几个月发霉的玉米面,那些可怕的毒素早已进入了他们的体内,潜伏在肝脏组织里,谁也无法预知会不会在某个时间像定时炸弹一样突然爆炸。

  老师看到他脸色苍白地坐在座位上一个劲地发呆,问他怎么了。他说:“没什么,我只是随便问问,想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

  “其实在内科学书里关于肝癌的病因中也提到了黄曲霉毒素,你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这些内容等你们上了三年级的时候就会学到。”

  课后,他又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很快就得到了更加详细的解释,果然和老师讲的一模一样。这越发证实了他的推断。

  隐藏了多年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然而,这个重大的发现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快感,相反,他感到特别愤怒,特别悲哀。他的胸腔里填塞着太多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在不断地发酵、膨胀,挤压得他的肺无法呼吸,心脏也不能正常地舒缩,两侧的肋骨仿佛要从根部被硬生生地撑开、撕裂。因为在他小小的胸膛里无法盛放的,不仅仅是愤怒和悲哀,还有疑惑、不解、恐惧和绝望。他多想穿过时间的长廊,把他憎恶的那些东西全部打碎,让一切按照新的秩序重新开始,让那些不该发生的事情不要发生,让那些不该死去的人不要死去!遗憾的是,那段历史已经成为过去,谁也无法改变。

  一连好几天,他都没有心情吃饭,感觉自己的喉咙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腹部饱胀得特别厉害。他整天都处在极度的烦躁和焦虑之中,觉得自己如果不把这件事情说出来,就没有办法继续活下去。

  “一定要把真相告诉所有人,一定要让那些愚昧无知、独断专行的家伙受到应有的惩罚!否则的话,无法告慰那些无辜的受害者;否则的话,这样的悲剧还有可能发生!”他冲动地在心底呐喊道。

  他决定把这件事首先告诉父母,因为他们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信赖的人。当他提起笔滔滔不绝地把心里话流泻到纸上的时候,在他的胸腔中翻滚了多日的气流已经化作冲天大火在熊熊燃烧。写完信,他的心里一下子轻松多了,胃里空得特别难受。那天下午,他破天荒吃了一大碗四两的面条外加两个馒头。看到周围人惊异的目光,他拍着肚皮说:“行军打仗,粮草先行。不管将来能不能成为英雄,千万不能亏待了这帮跟班兄弟。”

  “没想到你还这么幽默,平时常见你夹着书匆匆忙忙地在校园里走来走去,我还以为你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呢。”顾一萍正好也在食堂里吃晚饭,她和另外一名女生端着碗饭站在陈灵均的旁边,碗里只盛了二两面。

  “看书是为了让脑袋变得更加聪明,更加灵活,要是越看越呆,越看越傻,那书就白念了。我平常也很少碰见你,一天天忙啥呢?”陈灵均笑着问道。

  “上课,吃饭,睡觉。除了这些,没有别的。”顾一萍转过身来温柔地一笑,面部刚好从阴影处转到了有亮光的地方。直到这时陈灵均才注意到,她的脸上抹着颜色很白的面霜,就像在坑坑洼洼的墙面上涂了一层腻子似的,有效地遮住了所有的斑点,头上的两根辫子已经变成一根垂在脑后,虽然身上穿的衣服还是很普通,但是整个人看上去比刚入学的时候洋气多了。

  “噢,对了,我在校刊上看到你的名字了,你的诗写得真好,作为你的老乡,我感到非常骄傲,以后我要向你好好学习。”她的眼睛里流露出钦佩的目光。

  “你要是喜欢写作的话也可以向我们投稿。”他真诚地邀约道。

  “唉,我可没有那种天赋,只能做你们的读者。”她惭愧地低下了头。

  两个星期后,陈灵均终于等到了父亲的回信。

  陈儒生以一个饱经世事沧桑洞悉人情世故的老人的口吻告诉儿子,从他的来信中,他们老两口已经明白了村里的那几个人为什么会得上肝癌的真正原因,同时也懂得了一些生活常识,知道霉变的食物有毒,以后不会再吃了。由此能够看出,儿子在学习中非常用心,很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独特见解的人,他感到特别高兴。关于陈灵均在来信中提到的要把自己得出的结论反映给有关部门的想法,他是不赞同的。理由有三点:一、虽然陈灵均对整个事件分析得有理有据,但是由于时间过去太久,所有的受害者(不包括现在活着暂时还没有发病的人)都死了,缺乏证人和有力的证据,况且这个事件还牵扯到县级和村级干部,恐怕没人敢支持他的说法。二、他们一家只是普通老百姓,无权无势,而他们的对手虽然现在都离职了,但是在当地都有很强硬的社会关系,要把他们告倒绝非易事,多半不了了之。万一传出去,自己明明有理反而会背上造谣生事的罪名,对他的前途不利。三、就算有人相信陈灵均的说法,把整个事件曝光了,死去的人不能复活,活着的人吃进去的东西也吐不出来,已经于事无补。把其他涉事人抛开不说,原来的村干部跟陈儒生一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这些人若要受到处罚,其家属必定跟他家结下死仇,一定会打击报复。他们老两口已经老了,倒也无所谓,就怕那些人跟他们的儿子和孙子过不去,那是他们最最担心且不愿看到的。他还劝儿子不要把这件事写成论文或报告发表在报纸和杂志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己心里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行了,得饶人处且饶人。最后,他说,自己窝窝囊囊过了一辈子,现在已别无他求,只求儿孙们平平安安地奔个好前程,希望儿子能明白老父亲的一片苦心,千万不要让他老来生悲。

  读完信,陈灵均满腔的斗志顷刻间化为灰烬。父亲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他一个学生娃娃,单枪匹马地能折腾出什么动静来呢?既然悲剧已经发生了,还是为活着的人多想想吧!他决定不再去想让谁承担责任这个问题,但是他一定要把这个教训告诉更多的人,让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他不无悲哀地意识到,普通老百姓太缺乏医学常识了,如果他们提前知道霉变的玉米有毒,肯定没人敢吃,那样的话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因此丧命了。作为一名医学生,他认为自己有义务为大众普及一些医学知识。于是,他开始留意报刊上的科普文章,认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且尝试着写一些精短实用的文章投给公开发行的报纸和杂志。

文章选自《奔跑的叶子》

  

名家评论

  《奔跑的叶子》关注的不在精英,而在基层,展现的是城乡之间,中国乡村、基层的医疗状况、民情状况。作品的视角是独特的,可贵的,不同于单线条的对城市大医院医患冲突的书写,而是展开了城乡之间围绕着医疗、健康、生命、价值的更扎实的生活。作品在一般的医生职业生活、医患冲突的书写层面有所提升,在肉体和灵魂、心灵、精神、人格的冲突中,上升到了医学伦理、生命伦理的层面。

——李国平

  作者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感受力,极其善于铺陈人物的内心世界,她的长篇小说带有极强的个人化体验,作品中呈现出的大气宏阔,让人无法想象这是一部女性的作品。小说中表现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开阔的视野,特别是叙事者因自身的气质所形成的某种格调,凛然正气和刚直不阿的精神,都令人感到恰切顺畅。

——仵埂

 

  作家简介:杨晓景,陕西延安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作家。在医疗行业工作30余年。出版有长篇小说《小脚》《奔跑的叶子》等作品,部分散文作品入选北京、湖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初升高语文试题。 

书记信箱 陕西省作协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