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家作品>作品阅读>散文

网络中国节·清明丨高涛:清明归故里

文章来源:发表时间:2024-04-07

  编者按

  “淡烟疏雨清明日,飞絮落花游子心。”融入血脉的眷恋,是来处,亦是归途。每到清明节,游子心中总是满溢着思念。“细雨踏春日,思怀古人时。”清明,是春的节气,是归乡的日子。

  今日,“文學陝軍”与您分享陕西作家的清明思绪,感受他们笔下的清明。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在最美的四月里。

  少了三月的乍暖还寒,不像五月的艳阳天,四月的天气,不冷不热,一切都刚刚好。春风和煦,春光明媚,春和景明,万物复苏。地缝里钻出的淡黄色小雏菊、青紫色婆婆纳,似乎还赖在睡梦里,等待着阳光把它们晒醒、细雨将它们唤醒。渠边的梧桐、柳树,白色杨花漫天飞舞,像飘荡的童年的梦。杏花、桃花,渐次开了,在微风细雨中绚烂。油菜花、蒲公英,赶趟似的,一丛丛,一簇簇,向着阳光努力生长。村庄的房前屋后,翠竹摇曳着身姿,桂树抽出了新叶,整个世界焕然一新,像极了一幅水彩画。

  站在村口的桥上,往村中央望去。清晨的村庄,还空寂无人。水渠自西向东汩汩流淌,似在追逐一个未来的梦。土墙和土瓦房的屋顶,荡漾着金色的阳光,整个村庄绿油油的,水波一样晃动。

  这时候,天暖了,柳芽黄了,鸭子先下了河。蜜蜂也提着小篮子来了,在白如雪、轻盈似刀币的洋槐花上采蜜。接着,鸟儿张开了羽毛裙,叫声清亮,成群结队,在空中翻飞。几只野猫在撕心裂肺地叫春。不久,一窝一窝的小猫仔和小雏鸟,探出毛茸茸的小脑袋,新奇地打量着村庄,欣欣然张开了眼。

  我的双脚踩在村庄的泥土上,像草木一样,狠狠地吸着地气,人也变得精神许多。村里的老人在翻好的田里种下黄瓜苗、茄子苗,播洒下油麦菜种子。树根发了芽,长出一只只小蘑菇。荠菜绿了,香椿红了,村庄用生命滋养生命,不仅填饱了胃,也给心儿蓄满了力。

  我低下头暗自思忖,其实清明最好的天气应该是雨天。这样一来,村庄就不会像冬天那样,看不到人影,听不见鸟鸣,孤寂枯萎,可怜得只有风追逐落叶的声音。

  几乎每年清明时节,总有斜斜的密密的雨,一落下,瞬间苏醒了春,清醒了梦,还打湿了蝴蝶的翅膀。酒肆里,人的心也跟着湿漉漉的。在微雨的滋润下,在细雨的加持中,植物一片翠绿,动物神采奕奕,都像获得了新生,都活泛了起来。

  清明一到,很多人都回了村,村庄又活了过来。

  即使蒙蒙细雨,午后的村庄也突然清晰明亮了。电动车、汽车,一辆一辆的,大人、小孩,陆陆续续,三三两两的,都回来了。人们迈着踏春的脚步,打着招呼,散发着香烟,露出久违的笑脸,欢声笑语挤满了村庄的犄角旮旯。人们手里提着纸钱,都朝着同一个方向,都走向共同的目的地。蒙蒙细雨,丝毫未影响人们的心情。相反,每个人从身心里涌出来的快乐,像吹起的肥皂泡,晶莹透亮,叫人身心愉悦。

  村庄因人的归来,有了生气,仿佛有了灵魂,又像个村庄了。

  村庄水渠旁的公墓周围,全是野草和野花,开得比任何地方都繁盛艳丽。白的、粉的、黄的、紫的,像一个巨大的花圈。每个人跪在碑前,点燃了记忆;小木棍拨弄着火苗,告慰着亡魂。烧过的纸钱,打着旋,如一只只蝴蝶,载着思念,飞向彼岸。人们植树,栽花,种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松树的叶子,被风吹着,被雨淋着,在最阴冷的地方,却显得郁郁葱葱。整个村庄浸润在雨水的潮湿中,所有的人沉浸在淡淡感伤里,契合了对亲人的淡淡怀念,润物无声,深情而绵长。

  活着的人,因逝去的亲人,在清明节回到村庄,集体相聚。人们的祭奠仪式,是血脉的延续,是风俗的续写,是村庄生生不息的赓续。村庄像一条河流,或热气腾腾,或寂静无语。村庄孕育了你我他,供给每个人无限的能量,搭乘春风,去辽阔的天地驰骋。

  留守的老人像村庄的守护神。他们坐在春日里,看天空,看花草树木,看晚霞洒满屋顶。他们对于生死,早已看开,且看得很淡。平静如水的脸上,没有悲伤,没有喜色。他们就像村庄的花花草草,领悟了草木一秋和向死而生的意义,每天活在当下。他们或许也会想,自己也会离开,去往另一个居所。

  起风了,天渐渐暗下来,每个人又走在回城的夜色中。喧闹了一天的村庄,如退潮一样,又复归于平静,又空荡了几分。风凉了,夜更深了,牛羊都睡了,整个世界又安静了。一轮明月挂在天际,窗内灯下,影影绰绰的心,咀嚼着生活和人生的滋味。

原刊于《西安晚报》2024年4月3日

  作家简介 

  高涛,陕西乾县人,现居西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延河》《山花》《文学界》《芳草》《飞天》《文学港》《西南军事文学》《星火》《鸭绿江》《四川文学》《天津文学》《山东文学》等报刊杂志,有小说被《长江文艺·好小说》《小说选刊》转载并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二十一世纪短篇小说2012年度选”。 

书记信箱 陕西省作协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