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家作品>作品阅读>散文

程根子:垦荒

文章来源:陕西作家网发表时间:2024-04-22

  爷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那时候,土地被少数人掌控着,农民很难有机会获得自己的土地。爷爷有一双勤劳的手,却没有土地耕种。家中缺粮吃,常以野菜、榆面果腹充饥,空气中经常弥漫着野菜苦汁液的苦涩气味,爷爷就是在这种苦难的环境中生活,一天福也没有享过。

  穷让爷爷自卑了一辈子,只因他年少的经历,让他永远都无法自信。这些经历使爷爷养成了勤劳节俭的性格。他一生勤劳朴实,以种地为生,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他能凭借自己的双手,让家人吃饱穿暖。

  父亲沿着先辈的足迹,躬耕经营,勤劳务本。家里虽然没有家规家训,但是父亲却把长辈的一言一行作为家教、家风的核心内容和全家为人处世的道德基石。

  荒春三月,正当青黄不接时,家里断了粮,父亲四处去借粮食,遭遇眉高眼低,被人羞辱,无奈,他低三下四,给人家下跪,求得一点粮食,勉强度过那个荒春。那段经历父亲刻骨铭心,在饥饿面前,人是没有尊严可言的。

  父亲对土地有一种特别深厚的情感,他一生惜地如金,惜粮如命。

  极目远眺,巍巍大秦岭,葱茏叠翠,云雾缭绕。仔细打量,秦岭的沟沟壑壑似乎充满了神秘,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这里的山民们不辞辛劳,适时耕作,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谱写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父亲看到当地土地贫瘠、农业落后,便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他带领着家人,历经多次失败和挫折,经过辛勤的开垦,终于把块块荒地和河滩变成了一片丰收的田野。

  到了小麦开镰收割的时候了,可队长迟迟不发话开镰,每天只让社员们积肥、备耕。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夜里突降暴雨,整个村的小麦全部被暴雨袭击一空,老百姓一年的生活成了大问题。随着灾情的持续加大,老百姓吃了上顿无下顿,处于极度挨饿状态,只有靠吃国家的一点返销粮,苦度日月。

  那时候父亲干了一晌午活,回家后见锅冰灶凉,奶奶没有做饭,坐在屋角左一把右一把抹泪。母亲从外面急匆匆地走回来,她额头上汗珠滚滚,手里提着半竹篮野蒿菜,进了灶房。母亲是进山寻找野菜才回来,这不禁让人心酸,泪目。

  1960年荒春,天气持续干旱,地面龟裂、禾苗枯萎。一季的投入打了水漂,一年收入全赔掉,全家的生活无着落,父亲身心备受煎熬,他心里干着急,整天唉声叹气。他和母亲商量要开挖河湾那块被集体废弃多年的河滩地,他说:“天这样干旱,要人命啊!不开荒,时间也被白白浪费掉,利用这段干旱的时间,把那块荒滩开垦出来,一旦落雨,兴许还能种点秋庄稼,捡回一点粮食填补生活。”于是,父亲扛着农具,早出晚归,一天一块,把河滩地开垦出来,使之变成一块肥沃的水田。

  父亲望着这块水田叹息说:“这一点点水田,难以养活十几口人啊!”于是,父亲萌生出垦荒更多荒山秃岭的想法。

  我家门前有一座荆棘丛生、乱石遍布的乱石岗,非但没有给我家带来繁荣和富庶,还阻挡了方便的出行。父亲决定从这里下手,开垦乱石岗,他生怕村长不让开垦,便去请求村长,村长说:“开垦乱石岗,那是不可能的。”

  父亲诚恳真挚的恳求:“只要你同意,再艰难我也不怕,誓死也要把乱石岗变为良田。”村长见他意志如此坚定,爽快的说:“同意,你只管去垦荒吧。”

  父亲就像是领到了圣旨一样,心里无比高兴。第二天,便带领哥哥走进乱石岗,这里是一片荒原,冰天雪地,每走一步,手脚都僵硬难行。先用柴刀砍除荆棘杂草,一人一把撅头,全靠人力挖。他们吃的是野蒿野菜,适当放些苞米面、高粱米之类的粗粮,细粮是用来改善生活时才会吃的。一个冬天加一个春天,他们天天在乱石岗开垦土地,每天起早摸黑,手磨破了,人累瘦了,哥哥几次丢下镢头,想要放弃,但父亲不畏艰苦,顽强拼搏,永不放弃,他只穿一条单裤,把裤腿卷到大腿根,直到脚底板和草鞋子分不开了,粘在一起;腿脚发木,没有知觉了,才不得不停下来,送进卫生院,让外科手术把脚底皮割开,十个脚趾头有一半都冻黑了。回家后,父亲擦点油,包上纱布,忍着疼痛又去乱石岗干活了,他用自己的汗水和钢铁般的毅力感动了村长,村长说:“你是铁人垦荒者,免你三年不收地租费。”

  父亲边挖边说:“垦荒当然辛苦,可人要生存就得吃饭,把乱石岗变成良田!人定胜天。”终于抢在春播前开垦出来了。

  按照当时边开荒、边生产、边扩大的办法,抓住农时,点播玉米、高粱、黄豆等农作物。

  一场春雨过后,父亲悬在嗓子眼的心总算是放回了肚子。点播的种子得到雨水滋润,蹭蹭生长!父亲心里高兴,脸上露出了喜悦,不仅一家人来年的生活不成问题,而且还救济了几家生活紧张的邻居。

  每到吃饭的时候,父亲不允许饭粒掉落地上,如果不慎掉落,必须捡起来吃,如若不捡起来吃,他就会生气,便亲自动身去捡。那时候为了填饱肚子,每到收割时,父亲要求孩子们必须去割过麦的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去山野里找野菜、捡地软、摘槐花、搬竹笋。父亲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一家人的生计。

  当年没有脱粒机,一般都用梿枷打麦子,院场周围难免遗落许多麦粒,父亲绝不放过。他拿来一只盆子,蹲在院场边,一粒一粒地捡拾。有一次父亲正在捡拾遗落的黄豆粒,突然下起大雨,但父亲仍然不停的捡拾,母亲劝他回屋避雨,他说:“不能停,如果现在不捡,这场雨过后,黄豆粒就会发霉变坏,造成浪费,多么可惜啊!你们等着,我拾完黄豆粒拿回来,咱们中午就吃它。”母亲知道拗不过他,转身回家取雨具,一家人都出来陪父亲捡拾。黄豆被雨水浸泡后,发胀变软,父亲说如果不及时煮熟了吃,就会坏掉。于是母亲用清水洗净,给我们煮豆子吃,一家人吃了几顿才吃完。

  在父亲看来,粮食是生命之源,粮食和生命一样贵重,粮食确保生命的存在,粮食维系生命成长,没有粮食人类就无法繁衍延续。

  后来为响应移民搬迁政策,举家迁进城里,父亲积攒的两斗小麦,一直还装在木柜里。母亲在每年中伏太阳好时,把储藏的粮食拿出去晒个太阳,晒好了又储藏起来,留着荒年备用。

  如今,父母不在了,但我们一直延续着他们的做法,年年晒粮、存粮。老家的房子年久失修,将欲坍塌,储藏的陈粮又没法运进城里,心疼之余,最终只有忍痛割爱,把储存多年的陈麦子无偿分送给了几家亲戚。

  每当父亲看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他就会非常痛心地说:“一粒粮食就是农民的一滴汗,十粒粮食就是农民的一滴血,谁浪费了粮食,谁就要遭受饥饿。”

  他种的菜,从挖窝子到栽菜苗,从插竹杆到搭架子,都讲究上下一直,左右整齐规范,从不给人留下毛毛躁躁的印象,使人一进菜园,感觉一片井然。

  生活的压力迫使父亲深爱他的土地,他把一生的汗水洒进他深爱的黄土地,除了种玉米、小麦、稻谷、大豆、红薯等主粮外,他还在田间地头种满了花生、芝麻、蔬菜、瓜果,种类多样,应有尽有。而这些农作物,也不枉父亲对它们苦心孤诣的培养,最后都给予了父亲比较满意的回报和馈赠。

  父亲经常教导我们说:“官出于民,民出于土”,“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当一个农民,要耕种土地,深翻细作、多产粮食,使自己不饿肚子,才能对得起土地,对起得国家。

  父亲的话,曾在我年少懵懂的心中引起深思。我的记忆中,父亲这一生开的荒地有很多块,而且块块荒地都被他种成了熟地,交到生产队里。多年后,父亲已逝去,但他开掘出的土地却还在,这是父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馈赠。

  作家简介 

  程根子,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小说集《人间真情》,散文集《金色家园》,长篇小说《金太阳》《石榴花》,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 

书记信箱 陕西省作协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