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资讯>市县行业新闻>铜川

只要坚持用双脚丈量土地 心中就有不竭的诗情|浅谈程亚平《春光流年》

文章来源:陕西作家网发表时间:2018-04-24

    新年伊始,程亚平女士的作品集《春光流年》由陕西新华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无疑,这是铜川文学界的一件盛事。 

  该书分为散文卷和诗歌卷,距亚平的第一本诗集《打开天窗》刚刚过去三年。由此看来,这三年以来,亚平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才有这部沉甸甸的作品问世。她的这种积极而认真的工作态度,确实为同道之典范。

  程亚平女士不仅是我市著名的作家、诗人,而且还是一位资深的文化活动家。在铜川市的许多重大文化活动中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在牡丹诗会、桃花诗会、迎春诗会及市、区作协会员的采风活动中,她总是忙前忙后事无巨细。从活动的策划、人员的联络、节目的安排及会后的就餐等,她都做得严丝合缝、井然有序。她率先组织成立了铜川市区县第一家朗诵艺术协会,为广大朗读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她本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朗诵者。她那略带沙哑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征服着台下的倾听者,在抑扬顿挫的语音里如痴如醉。

  2014年6月,在亚平母校——景丰中学,成功地举办了亚平的个人诗歌朗诵会。举办个人诗歌朗诵会在铜川尚属首次,一时好评如潮。个人诗会的成功举办,为亚平带来了巨大的动力,终于打开了通向文学殿堂的天窗。她的作品也得到省内一些大家的认可,年前也被省作协吸收为会员,可喜可贺!

  言归正传,下面我简单地谈谈对《春光流年》这部书的看法。

  诗歌卷。据我所知,亚平写诗时间不长,大约十余年光景。可她的诗一发表并迎来了一片掌声。由此可见,她对写诗是有天赋的。诗歌艺术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辐射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以情动人,将自己独立的思考融进诗中,不空发感叹,不无病呻吟,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着读者。

  “金黄的落叶铺满小路,我们不再年轻 ”。这是诗人叶赛宁对匆匆流逝岁月发出的感慨。而有同样感觉的亚平写道: “对着走过却还犹新的色彩\忍不住挽留你的脚步\慢点走吧,我舍不得\鞭炮声是至远至近地宣告新春的步履\我还沉浸在你的世界里\你有自己的方向和频率\无论怎么飞奔都追你不及、等鞭炮庆贺新的时光降临\我只想对你说\慢点走啊 我舍不得(《舍不得》)。” 

  “偶然 遇到一页泛黄的纸页\它静静地躺在角落 从不慌张\看云飞雾罩 看凝神张望\直到岁月苍老成睿智的模样。(《当历史已经泛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啊,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和工作,才不至于虚度年华。

  “不见幼巢 只见翅膀\不见怯怯 只见坦然 \抬头寻找 已经飞了\飞吧\再高远些\风会磨硬你的翅膀\雨会冲掉缠绕你的肥皂泡\我在低处 为你捻撮一根扯不断的风绳\送你飞 也让你永远与土地相融(《飞了》)。”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呵护,但到了一定的时候该放手时须放手。过分溺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明明有碑文铭刻至亲的姓名\可我 依然无法将你们\和这座冰冷的坟茔联系在一起\你们是有温度的\怎么可能如雨滴 凉了天气\你们永远忙碌在田间地头\离家只是一瞬\怎么舍得我们在茫然寻找中乱了心绪(《茫然寻找》)”亲人离去,阴阳两隔,面对坟茔,深切缅怀,浓浓亲情,跃然纸上。

  另外,这本诗集里还有几首描写家乡建设的、描写历史人物的以及风土人情的,恕不在这里一一述说。

  总之,亚平的诗路是宽广的,手法是娴熟的。她总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诗歌的形式传送给读者,使其浸润在她幽雅的语境里,感悟到岁月静好,社会和谐,生活也变得斑斓多彩。

  散文卷。《春光流年》里收录了亚平的四十余篇散文。从写诗歌到写散文,是大部分作者走的一条路子。当然,也有个例。虽然量有点少,但丝毫不影响整体的美。亚平属于那种勤于思考的人,她把自己对人或物的思考,倾注笔端,不时有几句哲理性的语句蹦出,让人耳目一新,心灵震撼。如:“拥有了这些(名、利)又能怎样?你还是需要一个人静静品茶的时光!望远,有很多朦胧神秘的烟云;走近,其实都是阳光折射的美丽(《品茶》)。” 

  “我们一生追求幸福。其实,幸福就是慢慢走,细细看,风景怡然。幸福就是我快乐的工作,在假期里悠悠地小憩。如果疯狂地奔跑在每一个日夜,生命还有什么意义?我在路上,读蓝天,读绿地,更想读到闲适的美丽(《读》)。”

  “驻足,回首,每一段岁月竟然都撩开了面纱,透过云山雾罩的生命旅程,如此清晰地看到了生命的源头,更看到了生命的归路。生命会前进、转弯、暂停、盘山,直到生命的列车到站(《撩开岁月的面纱》)。”

  “人生就是途中的每一场风云际会,飘是不解风情,落是花香遍地!你是我的鼓手,我是你的春秋。夜静,心静,天高星遥。心静,风静,浪平波散(《鼓手与春秋》)” 

  诗性的语言,给人视觉上的美感,回味无穷。

  以情动人,这是亚平散文的一大特长。《走向春天》,是她写给父母的一篇散文。通过几件小事,将父母对子女的爱渲染的淋漓尽致。父母的形象在儿女心中高大起来,父母对儿女是无私的,作为后辈的我们也应该用感恩、无私的爱回报自己的父母。这就是亚平写作的初衷。

  《昙花》讲述的是一位名叫萌的农村女孩,品学兼优,是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楷模。可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孩,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十四岁的花季,如昙花一现。读罢让人扼腕长叹,潸然泪下。

  亚平还用大量的笔墨记述了儿子的成长过程,从咿呀学语到考上大学,倾注了母亲无数的心血和汗水,终于成功了,为亚平骄傲!同时,我们可以把它当成教育孩子的范本来读。

  不足的是,亚平的散文视觉还不够宽阔,有些篇章还有点冗长,语言不够精炼。我想,这和亚平读书有关。我们不能一直沉浸在杨朔、朱自清式的散文里,一叶障目,使散文的写作落入俗套。多年来散文没有多大发展。“形散而神不散”也不再是散文创作的法典。

  早在1992年,贾平凹先生就提出了“大散文”的观点,《美文》杂志应运而生,在《美文》的创刊词中说到:一封书信,一篇优美的学术论文,一场精妙的谈话,都可以纳入散文的范畴。

  建议亚平多看看当代中青年作家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是在借鉴了古今中外大家的风格之后,又融进了自己的观念。如果只读老一辈作家的作品,难免落入俗套,停滞不前。

  只有给自己输入新鲜的血液,才能突破创作的瓶颈。我相信,亚平是能够做到的。(李志文) 

书记信箱 陕西省作协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