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资讯>市县行业新闻>渭南

家园:追求一种有痛感的生活——《渭南新世纪诗歌精选》评析

文章来源:陕西作家网发表时间:2014-08-24

  诗歌无疆界,诗人有故乡。大约在夏天的最后一个周末,我读到了这部叫《家园》的诗歌精选集。应该说,这是当代渭南诗歌创作,在新世纪第一次吹响的集结号。编者立足渭南本土,以诗人为经,诗歌为纬,以家园的名义,对当下渭南的诗歌创作队伍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扫描。这种有益的实践,无疑将会对渭南今后的诗歌创作产生积极的作用。

  自古以降,中国就是一个崇尚审美的国度。而诗歌恰恰就是这样一种高度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诗人就像是一群最早感知春天的河鸭,用饱满的思想感情,丰富的艺术想象,凝炼悦动的文字,引颈高歌,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间万象的喜怒哀乐。作为一种社会记录,《家园》有其独特的审美和认识价值。具体看,这部诗歌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入选者覆盖域内域外,涉及老中青诗人,基本代表了渭南当下的诗歌创作阵容。至少包涵这样四层意义。一是入选者主要是渭南域内的诗人,像徐红林、路树军等。二是收录了渭南籍在外的诗人作品,尤其是部分先前有过争议的诗人,像李永刚、鹏鸣等。三是曾经在渭南工作、生活过,且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诗人作品。像成路、王琪、马萧萧等。四是被选诗人既有耄耋之年的老诗人阿红,也有75后的打工诗人麦秸。可以说,入选诗人有体制内的,也有体制外的。有影响深远的,也有后起之秀。有军旅诗人,也有企业歌者。有农民诗人,也有打工诗人。

  第二、入选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体现了一种宽厚博大的编辑思想。从选录的作品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表达乡愁,抒写游子情怀的作品。像柳江子的《父辈的土地上》,麦秸的《给我一个地址》,孙文波的《还乡》王琪的《哑石》等。一类是生活感悟,写诗人成长历程的诗作。一类是对人文景象的关照与抒怀。比如李高田的《兵马俑颂》,陈文野的《井冈竹斗笠》等。还有一类是工业题材的审美抒写。像李炜的《一台机器是我的姐妹》《高高的冷却塔》,李永刚的《我要下井去》一类是抒写人间爱情的诗歌。像田玉虹的《我的湖》,以及张玲蕊的诗歌等等,不一而足。从风格看,不论是哪个年代的诗人,选编者,似乎都侧重选录了诗人一些偏重于抒情,抑或是意象比较朦胧和多元的诗作。这样做,从文本上无疑拉近了渭南诗人与国内诗歌发展趋向的距离。有其积极的当下性和导向意味。

  第三、以家园的名义,构建精神高地,审视诗歌的发展走向。从《诗经》诞生到新体诗歌的滥觞,包括诗歌在内的渭南文学创作,一直秉承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以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反映了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和要求。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体诗歌的创作进入了一种“泛传统”的创作状态。渐次剥离生活,叠加的意象,恣意的情绪,以及世俗而索然的口语化,让诗歌创作匆匆昔日的“贵族”,跌落为“乞丐”。《家园》在试图通过在传统与现代的杂揉中,寻求审美的突破。无论是坚守传统的诗人,还是横空出世的歌者,在一个相对均衡的平台上,也许会找到自己栖息的精神制高点。

  如此这般,善莫大焉。借此机会,呼吁广大诗人走出自我,积极面对现实,勇于担当时代大任,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到诗歌的审美之中,做一个有方向感的诗人。同时,也向《家园》的主编徐喆先生致敬。

  愿更多的诗人走进家园,讴歌家园!

    (王旺山)

书记信箱 陕西省作协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