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资讯>市县行业新闻>杨凌示范区

《精耕记》新书发布暨农科题材创作研讨会在杨凌举行(附 研讨会发言摘要)

文章来源:陕西作家网发表时间:2019-09-17
 
  9月10日,由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办,杨凌示范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杨凌示范区作家协会承办的纪实文学《精耕记》新书发布暨农科题材创作研讨会在杨凌示范区举行。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钱远刚,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刘天雄,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部长张小明等出席。同时,作者高凤香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征兵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杨陵区高级中学、杨陵区第一实验学校、杨陵区第四初级中学、张家岗小学赠书。杨陵区高级中学韩宏让副校长代表赠书学校发言。
  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钱远刚在讲话中指出,陕西省作协一直关注杨凌农科城的发展,关注着杨凌作家。《精耕记》的出版是杨凌文学的标志事件,它对杨凌文学具有示范意义。下一步陕西省作协将在杨凌示范区设立陕西作家创作基地,也希望更多的作家关注“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题材的文学创作,创作出更多的农科题材文学精品力作。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部长张小明致辞《精耕记》一书的出版是向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致敬,也是杨凌示范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献礼,杨凌的文艺工作者将发扬农科精神,争取推出更多的农科文艺精品。

  在农科题材创作研讨会上,莫伸、王维亚、冷梦、樊志民、张岁平、蔡智敏、张晓燕、贺绪林、张旭峰,唐李佩、牛宏泰、王征兵等专家发言,并交流研讨。大家认为,纪实文学《精耕记》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写作,抓到了一个好选题、探究了一个新领域,是涉农文学题材的升级版。在国家级农业示范区杨凌,有数以千计的农业科研专家、教授、学者,他们默默无闻地为祖国的农业教学科研奉献着青春年华,作者抓住这个特殊群体中的一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王征兵,用她手中的笔为知识分子,尤其是为农业科学家树碑立传,全方位立体再现了一个“学农、知农、事农”的农业经济学家的治学智慧和精神风骨,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以下为部分专家学者在本次农科题材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精耕记》新书发布暨农科题材创作研讨会现场

  

  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钱远刚: 

  以《精耕记》为契机展示更多农科城的丰硕成果 

   

  陕西是文学重镇,这片热土推出了很多文学大家和文学作品。杨凌是农科高地,出了很多农科专家,也涌现了很多小麦专家、玉米专家等,这些人和事都为我们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讲好杨凌的故事。讲好杨凌的故事,就是讲好陕西的故事;讲好杨凌的故事,也就是讲好中国的故事。高凤香《精耕记》的创作,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他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对搞好我们杨凌的宣传工作,有很多示范和研究的意义。

  我们的学者、专家这个群体在文学作品中反映的不太多,杨凌有这个条件、氛围和基础,值得更好地去挖掘和探索,也最适合建设作家的基地,可以在杨凌建设陕西文学创作基地,对下一步文学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宣传杨凌都很有意义。

  特别是以《精耕记》为契机,对我们下一步怎么来推动文学的创作,怎么来总结我们陕西丰富的经验,怎么来展示我们杨凌农科城丰硕的科研成果,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机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樊志民: 

  年轻一代的农业科学家要有一种情怀 

   

  这部作品反映的是年轻一代农业科学家要有一种情怀,要对农业这样一个产业充满感情,这就是作品要传递给大家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我们如果把中国的乡土文学放在一定的历史空间里认识的话,它应该是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第一个阶段:曾经经历过漫长的农业社会,早期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对传统农村社会、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的记录与描述。第二个阶段:早期的“山药蛋派”等,更多地反映的是人们对现代化的憧憬与城乡反差的比照。第三个阶段: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精神家园出现了空虚的时候,此时关注的焦点变成了聚焦田园风光等。而高凤香的《精耕记》,它可能代表着涉农题材的第四个阶段。

  就目前而言,是更多的现代、城市与科技要素加入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与农村建设之中,农林高校以其学科专业优势理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林高校各类学科专业中,目前活跃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出生于农村,大学阶段学习的是农林水牧,现在虽然生活在城里,但是他们的教学科研与推广工作又多与“三农”有涉。农事活动的经营主体固然是农民,但是这批人的科技贡献与经营理念引领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方向。凤香把文学的视角投向了涉农科教人员,我们用一句话来讲,就是打造了涉农文学题材的升级版。

  《精耕记》的主人公王征兵教授,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农民的儿子,对中国农村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应有最深切的了解;农民的儿子,对农民科技致富的愿望应有最深切的感受;农民的儿子,理当为自己的父老乡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所要从事的是直接为数亿中国农民谋利益的事业,这难道不值得骄傲吗?正是出于对新时代涉农题材的紧迫感,高凤香凭她敏锐的直觉,抓到了一个好选题,探究了一个新领域,并且作了有益尝试。我欣喜于高凤香的进步,几年间推出了多篇(部)反映农科城变化、农业科学家事迹的作品,迭获好评。《精耕记》的成书,在她的文学与人生旅途上都应该是一个标志性的成果。

  有人说,搞农业就是与泥土打交道。我们的农业不只有泥土,还有设施农业,还有信息技术……文学与农业在这里相聚,就多了生命,多了柔情,多了厚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张岁平: 

  《精耕记》是反映西农精神的一部"活教材" 

   

  从《精耕记》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经济学家的心路历程,看到了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立志为我国现代化服务,努力践行“立足杨凌,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敢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的典范。作品以独特的视野,采取写实的手段,把我身边非常真实的王征兵教授栩栩如生地展示给读者,引起大家的共鸣。

  这段时间,我们全国上下都在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活动,王征兵同志可称得上是不忘初心的典范。从他立志做农业教育,从学农的第一天起,就做了两件事:第一个是不断地学习深造,提高和充实自己;第二个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贡献给挚爱的农业教育、农业科技服务,这是王征兵不忘初心的一个表现。另外,在学校近期举办的“我敬爱的好导师”活动中,王征兵教授也是榜上有名。这是对他长期以来从事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师德师风坚实的一个肯定。

  我们学院将借《精耕记》发布的这个契机,把这本书做成师德师风教育的生动教材,做成立德树人教育的典范,鼓励我们师生学习王征兵教授的敬业精神,激励大家努力工作,为我们学校建设成一流农业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著名作家、原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莫伸: 

  作品跳出“小我”,情节引人入胜 

   

  首先向高凤香表示祝贺!读了这本书,你让我对你刮目相看。向王征兵教授表示致敬!这本书塑造了一个非常丰满的形象,品质高尚、作风踏实,为老百姓、为农民做了这么多的好事,值得敬仰!向樊志民教授表示致敬!您的几句话,“希望她有大格局、大视野”,这对高凤香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也向出版社的刘社长表示祝贺!出了一本好书。

  坦率地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开始没有读进去,觉得稍微有点平,但是随着我往下读,就不一样了。我印象中是第三章吧,这时候就开始写道:不在意资金,王教授每个月花五块钱买彩票,十二人性理论……都用一个一个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就越读越有兴趣了。读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就越来越好读了,越来越有体会,也越来越引人入胜。

  在我近期所看到的纪实文学中,在我有限看到的陕西百优作家的作品中,《精耕记》是最朴素、最接地气、最有思考,也是最好的!其行文流畅、结构讲究、生活积累扎实,是跳出了“小我”的纪实作品。《精耕记》写王征兵教授这个人物,写的都是他生活中的具体细节,正是这些具体的事件和细节,展现的是大原则、大政策、大视野、大格局。

  

  著名作家、省作协一级调研员、省文学院副院长王维亚: 

  写出了农科人的精气神 

   

  又一次来到杨凌,这次是参加高凤香的新书发布会。看了这个书以后,我有两点感受。首先,这对高凤香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写作,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人物传记,王征兵教授成为了作家笔下的一个主人公。王教授不是一个平常的人,他是随着改革开放40年成长起来的,也是为了国家改革开放40年做了很多贡献的优秀农业科学家的代表。

  杨凌有中国尖端农业的代表,聚集着一批农业方面最优秀的人才。有幸认识这么多优秀的农业科学家。特别是《精耕记》主人公,王征兵教授只是他们的一个代表,杨凌农科城的科研工作者,乃至全国的科研工作者,他们都是为我们国家做出贡献的典范。

  还有一点,《精耕记》的出版,再一次证明好作品是修改出来的。高凤香去年10月组织过一次导师专家的改稿会,我们当时给他提出了两点修改意见。她很认真,经过反复修改,终于为我们呈现出这样一部精品力作。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冷梦: 

  杨凌是涉农文学创作的福地 

   

  祝贺凤香!祝贺王教授!祝贺杨凌!我觉得今天的日子对她来说就是她人生最大的日子,可以和她当特级老师,可以和她结婚,可以和她生命中一切最重要的日子相媲美。我今天看到她,心里有一种感动。这本书有个重要的媒人——陕西省启动“百优作家”的活动。凤香以散文为长,但我对她说,杨凌是块富土,你是“百优作家”,你得转向,你要出大部头。

  凤香写这本书,独特而感性,深情而细腻。语言很美,整个书很好看。她把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思想,很多都放到这本书里了。我曾给她说,杨凌应该是你的福地,是你独有的一个天地,你该好好驰骋,不要辜负自己,辜负时代,辜负机遇,相信你的努力和耕耘更有意义。

  杨凌对中国来说,就是“圣城”,聚集了一大批农业科学家。杨凌值得我们好好挖掘,凤香开了个好头,她把我们带进了这块福地。杨凌是中国国家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我们号召大家要讲好中国故事,作家有责任讲好中国故事,有责任把杨凌科学家们的故事讲好。再好的科学家,生命都是有限的,把他们的故事讲下来,流传下去,这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会长蔡智敏: 

  独特而感性,深情而细腻 

   

  这部作品看起来写王征兵教授一个人的故事,其实是写了很多人的故事,以小到大,作者把传主的精神和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我觉得是很成功的。此外,作品语言很流畅,可读性很强,这就是作者的成功之处。

  这部作品本身也富有其知识性和思想性。因为传主是个知识分子,他的“不在意资金”、“十二人性理论”等研究,都在科学上对我们有启示。另外,这本书的题材选择也很有想法的,写出来也很有价值,总的来说是一本好书。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合作经济处处长张旭峰: 

  希望杨凌出更多这样的农科题材作品 

   

  高凤香对创作的执著,对农业的这种情怀让我们很感动。

  陕西的圣地很多,黄陵,杨凌,延安,这都是圣地,我经常和她交流,希望她写一点杨凌的农业科学家,这本书写的就是农业科学家。王征兵老师,只要有培训,就能看见他的身影。他爱给农民讲,大家都爱听,时间长了他和这些人都成了关系好的好朋友。像王老师这样能够沉静下来为农民着想的农经大家,也是西农大经管学院保留下来的不多的。《精耕记》这本书,这个书看起来跟犁地、播种、收获、生产关系都不大,写的不是怎么种地,怎么生产,更多的是经营和销售,为广大的农民朋友提供了很多经验。我们农业,特别是我们农民,合作社,最需要的,就是你们给我们奉献出非常精彩的值得我们学,学了以后能有用的好作品。希望咱们杨凌这块福地能够出更多的农科题材。

  

  陕西省妇联组织部部长张晓燕: 

  《精耕记》充分展现了农业领域学者的风采 

   

  我在杨凌这么多年,王老师对我的帮助支持,让我受益终生,每当我有一个新工作的转型、思想上的彷徨、工作上的困惑时,我都会想到王老师。这么多年走来,还算顺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王老师在背后给我这么大的支持。尤其是这几年来,在杨凌示范区党群工作部工作,承办了很多妇联的培训班,都是王老师给予帮忙和指导的。

  高凤香老师,我们相识很多年了。我当时在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电视台工作,我们要搞语文竞赛之类的活动,他们给我推荐的一个人就是高凤香老师。高凤香老师这么多年勤奋努力,热心公益,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高凤香老师在今年杨凌示范区庆祝“三八妇女节”活动中被评为“杨凌最美女性”,产生了极为强烈的社会影响。

  今天我们不仅仅是来评价《精耕记》这部作品,更重要是从这部作品中能得到什么启发。王征兵老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农业领域学者的风采,让我为杨凌这片土地奋力行走,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为乡村振兴、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这种精神感动着、激励着。

  

  陕西教育报刊社新闻中心主任、《教师报》副主编唐李佩: 

  把“西农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 

   

  我在《教师报》当编辑时开始接触高老师。对高老师的认识是通过她投给我们并发表在“名师成长录”栏目的《在彼此温暖中成长》这篇稿件。看到了她是通过文字来温暖她的学生,温暖他的家长,做有温度的教育。

  “这是一场教师节的特别活动,这是一本特级教师写大学教授的著作,这是一次记录并彰显西农精神的积极探索”。我想高老师在杨凌写杨凌,是她和杨凌之间有了这种缘分,也是彼此成就。就像冷梦老师说的,这个时代,也会成就高老师。

  高老师写西农精神,其实西农精神也渗入她的骨子里。我相信作为教师,她也会把这种精神带给她的学生,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影响更多的人,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路。《精耕记》是第一部,以后应该还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精品,包括杨凌作家的作品等,通过教师报让更多的教师看到,把这些西农精神也传播到全国各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牛宏泰: 

  激励我创作出更好的农科专家故事 

   

  对杨凌的科学家的文学创作其实已经有几十年了,很多作家都来过杨凌进行采风写作,但是真正意义上形成有影响力的作品,应该就是从《精耕记》开始。

  写杨凌农科专家的故事我也是写了几十年,知道高凤香在写王征兵教授,我当时就有点担心。一个作家要写农业科学家是比较难的,因为农业学科很专业,需要一个深入学习的过程,否则你就写的很肤浅。这也正是杨凌这些年写农业科学家写不出特别有影响力作品的原因。但是我看高老师写的《精耕记》,串珠般地把王教授48个故事联系起来,呈现给读者,无论从文笔还是文章结构,都是值得我学习的,我以后扬鞭奋蹄,创作出更好的有关杨凌科学家的故事。

  

  杨凌示范区文联主席贺绪林: 

  深情藏沃土 写出了“地气”和张力 

   

  首先是这部书选材独特而典型,是涉农题材的升级版。

  其次是结构独特,打破传统线性叙事模式,采用多角度多侧面散点透射方式,全方位立体再现一个农业经济学家的治学智慧和精神风骨。再者,叙述语言一改作者以往的文风,朴素而接地气,毫不修饰,质性而有张力,运用散文和小说笔法形象逼真地再现了48个感人故事,现场感、画面感很强,对人物心理和精神世界的挖掘独到而深刻。凤香一直致力于散文创作,且成绩斐然,被圈内一致看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王征兵: 

  奋斗,是人生进步的共同阶梯 

   

  首先非常感谢高凤香老师!她花了两年多的时间采访和撰写,写了我前半生,关于从小到现在成长的经历,实际上高老师准备写我的时候,我的内心诚惶诚恐,因为优秀的科学家尤其是比我优秀的科学家非常之多。当然她也是想给社会的青年人弘扬一种正能量,让他们崇拜科学,崇拜奋斗的精神,所以后来我也就同意了。

  《精耕记》这本书真实记录了我的成长经历,尽管做了一些工作,但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告诉读者,奋斗可能让你成不了伟人,可能让你成不了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但是一定会让你进步,所以,“奋斗是我们进步的共同阶梯”,这或许是这本书的价值之所在。

书记信箱 陕西省作协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