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资讯>要闻

自由与禁锢-----读《生活在别处》(雍小英)

文章来源:陕西作家网发表时间:2015-08-20

  米兰昆德拉是小说家熟悉的捷克作家,作为一个业余喜欢读点小书的闲人,读他的书时常有断层感,具体说就是他的小说完全不像常规小说有主线,有一以贯之的故事情节,而是跳跃性的,像奔腾在原野上的马,无拘束,收放自如,出入随意,作家就是自己小说王国中的王,手持大刀声东击西,什么时候想狂奔厮杀,什么时候想停下来歇气闲聊,什么时候想独坐一隅在阳光漏进来的角落沉思,什么时候想彻底放纵,都是他的自由。且不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开头几节的哲学思辨性叙述,让人瞬间闷住:这是小说吗?专看刚读完的《生活在别处》,也有雷同的小说错位感-----时不时的就想,小说原可以这样来写,无固定章法,可以随着作者的驾驭能力变幻不同的形式。阅读起来虽然陌生,倒也有欲罢不能的新奇感。

故事梗概

  男主角雅罗米尔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被母亲看着有诗人的天赋,在母亲不断的嘉奖,有意的培养下,雅罗米尔果真以写诗为荣,尽管他没有写出真正的好诗。他需要被肯定被诗歌的光环笼罩。在专制母爱的培养中他具备了诗人羞怯懦弱、敏感多疑、细腻的性格特点。母亲像个幽灵总是渗透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二十岁左右的人了,穿衣到内裤母亲都要干涉。母亲的步步为营,把他当着私有宠物,使得他心理因素极差,最终死于别人的羞辱之下。作者写这个故事,以诗人的出生、成长中的经历显示诗歌的无力和毁灭感;显示一个人的激情和追求被限制、被打造的可悲感。

人物成长空间的逼仄压抑感

  母亲是富商的女儿,父亲是工程师。母亲和父亲没有因为新生命降临世间而开怀,反倒为在哪儿受孕怀上孩子而纠结、猜测、判断。工程师在其父母的敦促下和怀孕的工程师女儿成婚,一对反常的父母,必定生出反常的儿子。父亲对儿子的淡然,母亲对儿子的有意雕琢形成对立,儿子一直在这个对立中成长,他胆小怕事,甚至和人说话都要战战兢兢,事先打腹稿。最具压抑和讽刺的是,儿子和女友在家里相爱,母亲却在门外大喊大叫的干涉。儿子对女性有好感,母亲就要想办法阻滞儿子,这是一个不健康的心理扭曲的母亲。

  显然在这里母亲已不是血肉骨亲的母亲,而是一种隐喻。儿子的成长,生活都在这个强大的以亲情名义的天网下,不得自由。这是一种对人性的压榨和极端限制。诗人在这样的气氛中是难以有存活机会的,他在青春勃发的19岁死亡,死于自己诗歌带来的屈辱中。“诗歌死了”,前提恐怕是人性自由死了。生活在“由刽子手和诗人联合统治”的极权时代,诗人和他周围的人以不同的心态体验了这一时代恐怖与抒情奇异交织所产生的荒谬感,诗人试图摆脱母亲对他的精神影响和心灵束缚,去过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听凭身心的舒张和激情的宣泄,但无论他走到哪里,都难以逃脱母亲对他的情感和精神监护。“别处”的异样生活成为诗人向往的伊甸园,他寻求爱情,使自己得到一张真正的男子的证书;他崇尚离经叛道的艺术,以证明自己的勇气;他投身革命,以证明责任与行动。的确如此。满怀真诚与神圣地投入革命,集体狂热式的人们,热情高涨地寄希望于一个绝对的新天地,他们不容许妥协折中,无论是在爱情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是如此。政治高压、禁书和合法谋杀,成了当时“诗人”崇高而悲惨的结局。雅罗米尔正是以这样满怀病态的激情和狂热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生活的。但是处处碰壁,结果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作家创作的自由感

  故事的发生与作者的写作、读者的阅读同步进行,不同于单一的唯恐打断故事连贯性的叙述,使得写作极其自由。

  作家可以叙述故事情节,也可以暂停对故事的叙述,直接加入另一个角色,或者停下来讲一讲另外的一些诗人文豪们的事情。为了潜入到人物意识中最隐秘的角落,作者采用了意识流的叙述方式: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事出现在同一段叙述中;现实与梦幻交织,一个梦套一个梦,让你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是过去还是现在。读的时候,好像你也是在梦中了。第二部完全就是主人公雅罗米尔一场梦境了。小说文本中出现这样的话:“他在别处,在另一个房间里,另一个梦里。”“他在另一段生活里,另一个故事里,他无法在他目前所处的生活中拯救他已经不在场的生活。”情节的跳宕,思考的猝然与不连贯,故意模糊主语的陈述,这就是作家小说表达的自由之感和新奇之处。小说内容的无序感、不真实感,人在阅读时也就处于一种打破常规的混乱无序之中,但却不能够停下来,是带着糊涂和犹疑的阅读。

  在最后一部《诗人死去》中,作家的语言达到了极致的顺畅,抒情的成分浓郁多了。列举或者简练回顾了文人大腕的死亡:比如拜伦、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雪莱的妻子、保罗.策兰等,为诗人雅罗米尔的死做了铺垫。诗人参加晚会遭受到人格猛烈的打击,并和人决斗从此寒意浸体得了肺炎,意识混乱,再次周旋于梦境和现实中,并和这些名人的死相互印证。

  多角度、多层次跨越式的叙事,把一个人乃至和他有牵连的很多人的故事糅杂在一起,以梦境、幻像的形式把人物不同时段的事情交叠呈现,彼此相连而又并非密不可断。这是《生活在别处》明显的特点之一。描写小人物的成长、生活,但是总和大时代的气息搅合在一起,革命、谋杀、罢工、阴谋,个人被裹挟在这样的事件之中,每一次激情和追求都是一次个体存在的突围。这是小说明显透露的特点之二。

  哲学性、探索性、抒情性,或许在小说中都具备。在译文小说和汉语小说语言习惯的明显差别下阅读,仅仅一次还不够。多读、细读需要的是探究能力,那就以后吧。探究性阅读和自娱型阅读也是阅读者的自由。

书记信箱 陕西省作协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