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资讯>要闻

另眼看佛——《我的家在土登寺》书评(陈博)

文章来源:陕西作家网发表时间:2015-08-20

  最近看了不少佛教类书籍。圣严法师的《学佛群疑》《正信的佛教》旨在就各类佛教相关问题答疑解惑,直观、全面;其《禅门》将佛的教义渗入人生点滴加以启示,深入浅出;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则侧重于佛教中生死观的参透与憬悟,其对于人的终极关怀中透着大智慧、大悲悯,境界自要高出一筹;而《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则是另一番景致,作者以诗性笔墨将两位高僧的孤绝一生描摹得至情至性、亦诗亦佛,令人喟叹。

  这些书是大多数佛教类书籍的典型代表,虽各有侧重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是“正眼看佛”。无论是开释佛学教义,为高压下的现代人加持,还是站在佛学至高点观生死,亦或是将僧人诗化情化,其底色都是正统的黑色,让人肃然起敬。读过之后,确有所获,然而佛还是那个正襟端坐在金樽大殿里的佛,只能远观,到底少了些亲切。

  我是笑着读完江阳堪布的《我的家在土登寺》的,读完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有意思!补充一句,这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佛教类书籍。

  首先,这书名就挺有意思。一个“家”字会让我们联想到门口倒贴的“福”、从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饭桌上的家长里短……任谁也不会想到寺庙。寺庙是什么地方?出家人待的地方;都出家了,还谈什么“家”?这便吸引读者一探究竟。题目中的第一人称也挺醒目,这样一种极其私人化的话语为整部作品定下亲民基调。自题目开始贯穿整部作品的家园话语实则透露出作者强烈的皈依渴望;这种洋溢着家园之爱的抒情式记忆,一洗佛教类书籍的教化意味,显露出真切的本性。尽管有些片段过于琐碎,影响整体的流畅感,但它对于僧人生活环境的描述以及他们日常生活的叙述,均产生了动人的言说效果。

  其次,内容也挺抓人。佛教类书籍左不过是宣扬佛教教义、透悟人生真谛,鲜有写僧人日常生活的。我问过朋友,他们对僧人生活的印象大抵如下:一定单调又枯燥;什么?让我当和尚?那还不如杀了我;走投无路的人才会去当和尚;做和尚挺好,没什么压力,每天念念经、烧烧香、拜拜佛、敲敲钟,多清净!僧人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让他们自己告诉你吧!

  其实,当和尚挺美!

  先来看看大环境:

  “土登寺坐落在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拉布乡兰达社的群山脚下,面前一条丰沛的河流蜿蜒淌过,汇入长江的主要支流通天河。河的对岸亦有一片高耸入云的青山,大气而温厚。秋天,寺院四周的田地里,青稞成熟了,垂下沉沉的头,微风拂过,金黄色的麦浪波澜起伏,那是最灿烂的金色。千百年来,这片土地抚育着这里的生灵,生生不息。”

  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便是闭关修行,那也是一种享受吧!

  如果这不足以打动你,看看《星空下的僧侣》那一节吧!

  夏日的星空下,他们席地而眠,数着星星聊着天。其聊天内容大约是有多少颗星星、有情趣和没情趣之类,记不大清了。只那情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干净的僧人在干净的星空下躺着,干净地数着星星,干净地思想着,伴着干净的微风……他们一点儿也没辜负这美好的夜晚。而我们呢?我们大概只能在遥远的孩童时光里追忆和臆想星空吧!在《乌拉尼亚》中也有关于星空的描述:“我们身上的皮肤就像照相机的胶片,如果我们能够长时间保持不动,星空就会印在我们的身体和脸颊上,并且永远不会消失。”这里的星空有种宿命的美。

  而如今的我们对于星空的概念越来越模糊,最熟悉的莫过于PM2.5了。

  星空的缺失是人类诗意情怀的缺失。

  还有一处让我颇为动容。一天,使者和僧俗众聚在碧绿的扎西岭草甸上,“看湛蓝晴空中飘来朵朵白云,有些人盘腿打坐,有些人披单覆面呼呼大睡,有些人仰头观云,有些人手舞足蹈唱着道歌。”多么自在!大家谈天说地最后都落在一个“佛”字上,众人向空中抛洒花朵,口中喊着:“拉嘉罗(意为善业增长,国泰民安)!”那一刻,云朵依旧很闲,山花依旧烂漫,人与人之间再也不是“你看我时很远,看天时很近”。那一刻,佛香四溢。

  其实,当和尚挺有趣!

  大和尚会捉弄小和尚,小和尚会害羞;和尚与和尚之间也会嫉妒,会有压力;他们一起戏耍,无论老幼尊卑,一派祥和。你看看他们是怎么洗衣服的:

  “有些人会认真地把衣服洗干净,摊晒好再玩,有些人会把衣服随便涮一涮,就玩开了,让人不禁怀疑他们是出来洗衣服的,还是出来游泳的。如果大部分人都还在洗衣服,只有一两个人在游泳,那么玩的人还会回来再洗洗衣服;如果大部分人都在嬉水,那么洗衣服的几个人也会加快速度洗完,加入进去。

  “也许和僧人自在的生活状态有关系,老师父们也喜欢和年轻人一起打水仗,不分老幼,你给我泼,我给你泼,追逐玩闹。时间差不多时,老师父们就会提醒该回寺院了。”

  仔细阅读,你会发现文中这种质朴、自然的文字比比皆是,丝毫没有高僧架子,没有说教,只是真实地展现僧人的日常生活。作者仿佛在说:“看,我们不是你们想的那样,我们活得很快活!”还有让人哭笑不得的恶作剧、小师傅惹恼了老师傅挨打哭鼻子,甚至僧人之间的争吵、僧值为了督促大伙儿干活不惜抡木棍要打自己的父亲……这一幕幕闹剧呈现出跳脱的质感,让我们惊叹:僧侣生活竟可以这样!

  然而,作者想说的绝不只是“我们很快活”。土登寺的生活总是很悠闲,很有人情味,实际上是僧人澄澈心境的写照。他们如此快乐是因为他们深刻而单纯:他们深刻,他们了悟生命的深层意义;他们单纯,他们一心向佛、别无他求。给我们的启示:在这个过度复杂的时代,不要过分扩展外界活动,要简化我们的生活,向内找寻生命真谛。

  这些小故事、小人物、小情景背后是大情怀、大智慧,你读过、思考过,你就有了些佛的思维;读过整部作品以后,你就成了一个有些佛性的人。在这个纷乱芜杂的时代,人要想全身而退、活出大自在,就得有点佛性。

  剥离了大叙事、大背景,用小故事、小人物、小乐趣逐步消解人们对于佛教的敬畏感,把佛事当家事说,另眼看佛,别致。

书记信箱 陕西省作协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