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资讯>要闻

马洛伊:一块难啃却又不能不啃的硬骨头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发表时间:2015-09-21

马洛伊·山多尔

  1989年2月21日,在圣地亚哥家中,马洛伊·山多尔用一枚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自由地选择死亡这个高傲的姿态成为不朽。由于使用“孤独的匈牙利语”写作,再加之对文坛和社会不合流的态度,出生于1900年的马洛伊几乎被世界遗忘。直至21世纪到来之时,随着作品不断被译介出版,他作为二十世纪匈牙利文坛巨匠的身份才被重新发现。

  过世约25年后,马洛伊的3部作品《烛烬》、《伪装成独白的爱情》、《一个市民的自白》首次在国内出版。据译林出版社的编辑张睿介绍,即便国内匈牙利语译者仅三四位,与早前台译本从其他语言译本转译的方式不同,本次翻译仍选用原文直译的方式,最大可能保证翻译质量及版本权威性。明年,译林出版社还将推出马洛伊的散文集《草叶集》及两部小说《分手在布达》、《反叛者》。

  历经三次出逃

  1900年4月,马洛伊·山多尔出生在匈牙利王国北部的考绍市。这位出生于奥匈帝国时期的匈牙利人一生历经三次出逃。据《烛烬》、《伪装成独白的爱情》两书的中文译者余泽民介绍,在二十岁出头,马洛伊便开启人生第一次出逃。“他当时就想看看外面的生活、寻找自由的生活,去了德国、法国,相当于第一次去西方。”

  而马洛伊真正开始写作是在这之后,主要的小说都集中在三四十年代,那也是马洛伊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余泽民介绍,1934至1935年,马洛伊完成了他的代表作——— 分为两部的自传体小说《一个市民的自白》。书里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上百个,从皇帝到女佣,从亲友到邻里,从文人、政客到情人、路人、妓女……马洛伊从德国、法国、英国、瑞士等西欧国家,写到东欧的布达佩斯,各地人文历史宛然在目,无数历史人物呼之欲出,可谓一部大时代的百科全书。

  到1944年,德国出兵匈牙利,马洛伊被迫第二次逃亡,直至战后又回国。由于思想桀骜不驯,也坚持自己的思想,即便被当时的匈牙利政府选为匈牙利科学院院士——— 匈牙利一个最高的荣誉。马洛伊在1948年仍选择逃亡。“他意识到虽然是院士,但是有些话是不能说的,于是选择了流亡。”余泽民介绍称,从那之后直到1989年自杀,马洛伊再没有回到祖国。

  即便出逃,马洛伊也仍然选择母语写作,这也非常大程度影响了他的名气。而《一个市民的自白》的译者舒荪乐则认为,这显然是因为马洛伊对祖国初心未改,他关心的是祖国的命运,是人民的命运。对于他来说,匈牙利语是他与祖国之间维系着的坚实的纽带。在匈牙利文学史上,余泽民把马洛伊看作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角色。“他被称为最后一个经典,”余泽民说,“纵观百年历史,无论对匈牙利政治、文化、精神生活中的哪个派别来说,马洛伊都是一块难啃却又不能不啃的硬骨头。”

  力图超越既有译本

  马洛伊一生都没有放下笔,总共写了五十多部作品。在他的长篇小说中,1942年问世的《烛烬》是语言最精美考究、故事最动人、情感最深沉、风格最强烈的一部。据悉,台湾2006年出版了从意大利语转译的繁体中文版,在华语读者中影响颇广。《烛烬》也是至今马洛伊作品中翻译语种最多、读者最熟悉、市场最畅销的一部小说,后来被多次改编成电影、话剧和广播剧。

  与《烛烬》类似,《伪装成独白的爱情》数年前在台湾也出过繁体中文版。“从意大利译本转译,自然留下许多遗憾,有不少误译、漏译和猜译之处,马洛伊的语言风格也打了折扣。”余泽民介绍称,最新出版的全部从匈牙利语直译,单从这个角度讲也最贴近原著,“即使读过繁体版的读者也不妨再读一遍我们的译本,肯定会有新的感受”。

             (高远)

书记信箱 陕西省作协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