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资讯>要闻

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陕西文学辉煌七十年 讲好新时代精彩故事

文章来源:陕西作家网发表时间:2019-09-30

 

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陕西文学辉煌七十年 讲好新时代精彩故事    

  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钱远刚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作协也伴随共和国走过70年历程。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再次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今年全国两会等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并以陕西作家柳青、路遥、杜鹏程、陈忠实为例,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写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省委省政府落实中央精神作出了推进“文学陕军再进军”工作安排,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及省委省政府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文艺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对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勇攀高峰的殷切希望。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作品。为人民写作、为时代而歌是文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担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风雨兼程的长路上,陕西文学界始终秉承初心使命,用自己饱蘸深情的笔墨,发出时代强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国文学界砥砺奋进、百花竞放的大好局面下,回顾总结陕西文学70年走过的道路,勇攀高峰抒写伟大时代新史诗,推动人民精神生活迈上新台阶,实现陕西文学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延安十三年(1935年1月--1948年3月)期间,以“陕甘宁边区”为核心的全国解放区涌现和培养了一大批文艺家,拉开了共和国文艺的序幕。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以及在这片土地孕育的《白毛女》《荷花淀》《王贵与李香香》《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文艺作品,还有成立于延安的鲁艺、民众剧团、新华通讯社等大量新兴的文艺机构和文化组织,奠定了新中国文艺的出发点。成立于1954年11月的“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实际上以“西北文学工作者协会”为主要班底,工作一脉相承。从新中国成立算起来,这支队伍也已走过了70年历程。1949年建国后到1966年的“十七年文学”时期,陕西文学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延安文艺经验,在全国的文学创作领域位于前列。柳青创作出标志十七年文学高度的《创业史》;杜鹏程贡献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王汶石《风雪之夜》、李若冰《柴达木手记》、魏钢焰《党的女儿赵梦桃》等作品反映时代强音,独具特色。评论家胡采“从生活到艺术”的理论研究,将陕西作家创作上升到理论层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作家协会设立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等国家级文学奖项。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陕西作家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多种体裁的作品并蒂开花。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秦腔》《浮躁》等经典作品深刻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体现文学精神的责任和担当。至今,陕西作家所获的国家级文学奖项增至46座,其中路遥、凌力、陈忠实、贾平凹、陈彦捧回5座茅盾文学奖,贾平凹、冷梦、刘成章、红柯、叶广芩、温亚军、党益民、吴克敬、王宗仁、阎安、穆涛、弋舟摘获12座鲁迅文学奖,还有9座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3座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5座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2座全国优秀散文奖,4座全国优秀诗歌奖,5座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1座少数民族“骏马奖”等。陕西文学与陕派批评相辅相成,在80年代形成了以《延河》“中青年作家专号”为阵地的“陕西作家群”,诞生了由胡采任顾问、王愚任组长的“笔耕”文学研究组,创办了《小说评论》期刊,培养了一大批作家、评论家走向全国文坛。陕西以自己沉穏的蓄势,集群性的拿出新作力作,在1993年形成轰动全国的“陕军东征”现象,提升了陕西文学的品牌效应。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中国作协、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省作协落实“文学陕军再进军”部署,多措并举推动文学从“高原”向“高峰”迈进。路遥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委授予“最美奋斗者”表彰。陈彦《主角》为陕西再次摘得茅盾文学奖,弋舟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多部作品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作品”等多个权威性榜单,7名作家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从事文学创作七十周年荣誉证书”,6部作品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与此同时,一批更年轻的作家逐步走进全国视野,成为“再进军”的生力军。

  70年来,陕西作家队伍从陕甘宁边区文协走来,形成了有着红色基因、优良传统的庞大队伍。陕西作家在用生命写作,路遥、邹志安、红柯等优秀作家英年早逝,倒在了前进的路上,给读者留下了无尽遗憾,激励着这份神圣事业的接力者,彰显着“文学依然神圣”精神。目前,陕西有省级会员近3900人,其中中国作协会员390余人,各大网站签约作者5000余人,全省作家队伍有几万人,有11个市区、58个县区和8个行业作协,创办的内刊101种。

  

  70年来,文学陕军始终坚持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心怀祖国人民、响应时代召唤、追求艺术理想,是一支有智慧有才情、敢担当敢创新、可信赖可依靠的队伍。这是党中央对文艺工作者在各个时期所做贡献的肯定和褒扬,也是所有文艺工作者应当自觉践行的基本要求。坚持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也是文学陕军的思想自觉。西北文学工作者协会最早一批发起人、领导人柯仲平、马健翎、郑伯奇、胡采、王汶石等,都是老革命家,他们不仅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保持高度一致,甚至相当程度上,奠基和引领了社会主义文学的主潮。到西安分会成立时,协会章程里明确的主要任务就是“领导会员学习马列主义、党的政策,深入生活,努力创作,培养青年作家和兄弟民族作家,把作协办成一个创作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文学界自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并将学习体会熔铸到作品中,自觉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推动陕西文学高质量发展。杜鹏程就曾说过“从我母亲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民悲惨的过去,从我所写的战士们身上,我又看到被压迫了千百年的人民奋起抗争的排山倒海的力量,我一定要写出一部对得起死者和生者的艺术作品。”这种为人民写作、为时代而歌的追求一直被陕西作家尊崇。

  

  

  70年来,文学陕军始终坚持笔耕不辍、不耽浮华

  

  他们自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自觉做以巨大的热情深入现实、静心埋头基层十余载的创业者。柯仲平、马健翎、郑伯奇等在延安生活期间,从生活中找寻灵感,所创作的戏剧、诗歌担当了启蒙教育之责。柳青主动放弃在北京的优越生活,举家迁往长安县皇甫村一住14年,与当地农民生活并无二致。杜鹏程作为随军记者长期深入西北野战军战场一线。此次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陈彦,也有二十多年的剧团工作经验,笔墨所至,皆取材于自己的生活实践。近几年,陕西进一步完善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机制,青年作者深入基层有了更好的政策保障。他们把握时代、立于高端,自觉拥抱新时代、抒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在国家发展的各个时期、在每一个重大的时间节点上、在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文学陕军总是自觉与浮华拉开距离,自觉充当观察者、记录者的角色。笔墨既描绘社会建设的火热场面,也不回避各个时期具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为文学事业付出乃至献身,自觉做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为文学事业献身的追梦者。英年早逝的路遥曾说“写作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是一个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也变成机器人性质,但是,没有比这一切更美好的了。”陈忠实一生立志写“垫棺做枕”的大书,他“文学依然神圣”的论断也鼓舞了青年文学陕军专注奉献于文学事业。贾平凹始终坚持笔耕不辍,成为文坛一棵苍劲的常青树。

  

  

  70年来,文学陕军始终坚持筑高原、攀高峰

   

  陕西文学上呈司马迁自张载的文人精神,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情怀、大境界、大追求。重要作品普遍体现着介入现实、关怀人生的特征,“写大书”更是当代陕西作家的自觉追求。《创业史》为我们回望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留存了真实丰富的记录。《保卫延安》通过严肃的记录回望了中国人民为了解放所走过的路。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详细记录了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准备工作,仅仅重读经典、查阅资料就用了两年,因此成为鼓舞千万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经典之作。陈忠实谈到《白鹿原》的创作时曾说“怎样理解1949年新中国之前的中国乡村,涉及思想、文化、革命、传统与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课题,而思想决定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贾平凹至今仍保持着每年到农村采风几个月的习惯。这些作家以他们勤奋的学习、艰苦的劳动、深邃的思考创作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优秀作品。《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等四十六部作品获得国家级文学奖项,路遥还被授予“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称号。这些作家和作品为陕西赢得了“新中国文学重镇”的美誉,也繁硕了新中国的文学星空。

  

  

  70年来,文学陕军始终坚持薪火相传、代际相呈

  

  (上世纪80年代,省作协胡采、杜鹏程等领导与路遥、李星等青年作者学习班成员合影)

 

  文学创作虽然是个体化的劳动,但老一代文学陕军在创作之余,却致力于传道授业,推动陕西文学薪火相传。胡采、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等老作家以《延河》为阵地,关心和提携新人,亲自看稿改稿。编辑杨韦昕、作家叶广芩都曾撰文回忆过老作家、老编辑指导自己写作的相关情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协组织的“读书会”收效甚好,贾平凹、叶广芩、冯积岐、王蓬等都曾参加过读书会。正是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京夫、莫伸、邹志安、程海、李凤杰、白描、肖云儒、蒋金彦、李星、和谷、梅绍静、高建群等一批70年代末、80年代初加入作协的“新人”集中的成长起来。近几年,陕西又先后启动了“百名中青年作家艺术家培养计划”“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资助计划”,将“师带徒”的优良传统机制化、规范化。另一方面,积极联络、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完善各文学专业委员会设置,分门别类培养新人。落实“签约作家”创作奖励制度,积极筹备成立网络作协,联系新兴文学群体,向基层延伸服务手臂。百优作家、签约作家等中青年作家也逐步获得全国文坛的关注。目前,陕西有省级会员近3900人,其中中国作协会员390余人,地市、行业作协会员8000余人,各大网站签约作者5000余人,各类文学群体超过几万人。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梯次接续的作家队伍。

  

70年来,文学陕军始终坚持激浊扬清、昂扬正气

(《延河》《小说评论》创刊号)

 

  文学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阵地之一,好的文学作品能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力传递正能量。陕西文学界始终坚守立场、严守阵地。陕西作协创办于1956年的《延河》杂志,是新中国创刊最早的文学期刊之一,早期曾因《延河》杂志因为率先发表柳青的《创业史》、张贤亮的《大风歌》、茹志鹃的《百合花》等作品蜚声全国。创办于1985年的《小说评论》,团结一批评论家,关注现实、介入现场,以他们敏锐的触觉参与当代文学史的构建。创刊于1992年的《美文》杂志首倡“大散文”理念,扩宽了散文的表现疆域。这些文学刊物构建了陕西文学良好的生态,也在全国的期刊方阵中占有一席之地。文学评论方面,胡采“从生活到艺术”的理论研究,将陕西作家创作上升到理论层面。1980年12月,由胡采任顾问、王愚任组长的“笔耕”文学研究组成立,他们团结李星、肖云儒、畅广元等一大批文学评论工作者,开展创作评论、研究活动,奠定了陕派文学评论坚守标尺、激浊扬清的底色。新时期以来,陕西先后举办多届“青年评论家论坛”和一些大型学术活动,及时呼应时代主流提倡,用说真话、讲道理的严谨态度引领了良好风尚。此外,陕西作家协会还坚持举办“陕西作家有好书”“青年作家进百校”等公益活动,让文学界传递好声音、正能量。

 

  70年来,文学陕军始终坚持砥砺奋进、改革创新

 

  从“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到“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再到“陕西省作家协会”,伴随时代发展的脚步,陕西文学界不断改革创新。建国初期,陕西承继延安文学传统,为延安的一批老作家提供了安心创作的场所。改革开放后,陕西作协大力从基层发掘人才,先后调入路遥、陈忠实、冯积岐等青年作家,充实创作力量。近几年,随着群团组织深化改革推进,陕西作协进一步调整定位,按照“抓首要,再进军,强党建”的要求,积极“强三性”“去四化”转变职能,延伸服务手臂。省委出台《陕西省作协深化改革方案》,进一步强调“政治引领、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推动创作”职能任务,从机构改革、作家队伍建设、文学精品创作扶持、公共文学服务、新的文学群体联络、对外文学交流等方面明确了改革举措和目标。延安市、铜川市、延川县先后解决作协机构编制问题,成为基层作协改革的先行者。关于重点作品扶持、作家职称评定等相关工作的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也为文学事业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陕西,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认真履行新时代作协的职能,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陕西追赶超越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书记信箱 陕西省作协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