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资讯>要闻

“新时代山乡巨变”主题采访调研——第二期“百优计划”作家走进榆林活动侧记

文章来源:陕西作家网发表时间:2022-08-05

  7月27日至7月31日,陕西省作家协会、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新时代山乡巨变”主题采访调研——陕西省第二期“百优计划”作家走进榆林活动。

  省作协副主席吴克敬、冷梦,陕西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韩霁虹带领三十余名“百优计划”作家,先后深入榆林市榆阳区、神木市、佳县、米脂县,了解榆林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产业融合等成果,全方位、多角度感受“新时代山乡巨变”下的榆林乡村新面貌。

榆阳区

  7月27日上午,采访团来到了榆林市榆阳区陕北民歌博物馆。陕北民歌博物馆是反映陕北历史变迁,体现陕北人文精神,集民歌研究创作、培训交流、文化推广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从黄土地里孕育、成长起来的陕北民歌,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艺术光彩。通过观看丰富的展陈藏品与生动的现场表演,作家们了解了陕北民歌的发展历程、创作特色等内容,深入感受陕北民歌的文化精神内涵。

  正逢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举办,7月27日下午,采访团观看了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空手道青少年组比赛。场上场下呐喊声不断,作家们被运动健儿们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所感染,同时感受到了我省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青少年体育活动普及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7月28日上午,采访团一行前往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一进村子,就看到灰墙红瓦的美丽农居鳞次栉比掩映在垂柳之下。昔日的赵家峁村是省级贫困村,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2018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1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如今展现在作家们眼前的赵家峁村,有休闲旅游度假景区、农产品加工基地、葡萄酒庄、农家美食一条街等多项产业,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生动体现。

  榆阳区的最后一站,作家们来到了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七月的盛夏正值玉米抽穗期,农田里玉米、红薯等作物长势喜人。作家们在田间地头仔细观察庄稼长势,了解了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农业绿色大循环产业链,被乡村振兴进程中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带动作用所震撼。

神木市

  7月28日下午,采访团到达神木市杨家城。神木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忠勇是神木的精神风骨。在这片土地上,有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神木是杨家将的故里,以杨业为代表的保家卫国、舍生取义的故事妇孺皆知。作家们听着杨家将与这座城池的故事,在杨业手植柏下抚今追昔,在新城感受传统历史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的交相辉映。

  7月28日晚,采访团应中共榆林市委统战部邀请,在神木大剧院观看“同心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主题文艺晚会。此次晚会是为了庆祝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100年、喜迎党的二十大所举办。作家们充分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同心向党、砥砺奋进的良好精神面貌。

  7月29日上午,采访团到达神木市西沟街道四卜树农业示范园。进入村庄,一幢幢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宽敞笔直,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文化广场设施齐全,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据当地干部介绍,近年来,四卜树村充分发挥村组区位优势,通过“盘活资产促产业发展、投资入股促多元发展、组织建设经营促群众增收”等措施,谋划全村经济发展。园区打造了观光、休闲、种养结合的生态农场,其中澳牛养殖是他们未来的产业支柱。在美丽乡村和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下,一幅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随后,采访团前往石峁遗址。石峁遗址系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国所见规模最大的城址,形制完备、结构清晰、保存良好,被誉为本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史前考古发现之一。通过参观石峁遗址这一历经长久岁月、内涵极为丰富的远古遗址,作家们对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佳县

  7月29日下午,采访团到达佳县木头峪镇。木头峪镇背山依水、历史悠久,数百亩枣林环绕其间。古为秦晋贸易往来的水旱码头,素有“好渡口”之称,被誉为“典型民居”“民俗文化村”。漫步在古镇迷宫一样的巷道和一座座不失古意的大院中,可以发现,几乎每院都悬挂着象征家风代代传承的古匾、对联,既展示着民居主人的文化修养,也为这个古镇增添了浓重的文化内涵。木头峪山水相映的壮观景色、古香古色的幽雅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作家们仿佛走进了极具书香气味的民居博物馆,又似穿行于历史文化长廊中。

  下午的第二站来到了佳县峪口国际艺术小镇。峪口国际艺术小镇前身为峪口造纸厂,昔日以手工造纸闻名,曾造就“雪镇”盛景。随着现代流水线工厂的发展,手工造纸业逐渐没落,峪口造纸厂倒闭,厂房废弃荒芜。而艺术为峪口古镇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重新定位、设计、改造,破旧厂房转身成为“峪口国际艺术区”。其中,峪口造纸厂作为艺术区的核心部分,被改造成峪口国际艺术小镇,荒废的厂房经过整修,变成了独具特色的当代雕塑、油画、摄影美术馆。

  7月30日上午,采访团来到了距离佳县城南30公里处的赤牛坬村。走进村庄就可以看到错落有致的窑洞镶嵌在绝壁下的绿水青山之间。据村干部介绍,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资源匮乏和思想观念落后,赤牛坬村民一直以种地、打工为生,生活困难。近年来,赤牛坬村搭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大做“旅游+”文章,建立了共有68个展厅展室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展示各种民俗器物5万余件,生动还原了陕北高原人民的生活,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等称号。作家们深入农户家中采访,了解了村子的产业发展,村民的生活情况、经济收入,听村民们讲述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过程。随后,采访团观看了村民们自导自演的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演出以陕北农耕文化为主题,演员都是赤牛坬村的村民,农忙时他们下地劳作,来客时再攀上舞台热舞高歌,生动再现了村民们的火热劳动场景。

米脂县

  7月30日下午,采访团来到了米脂县高西沟。高西沟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向大家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来高西沟考察时在龙头山听取当地乡村治理成效汇报时的场景。近年来,高西沟村依托自身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建成水土保持生态展览馆、苹果采摘园、盘山梯田观光点等10余处农业观光点。村民自豪地介绍,游客来了可以自助摘苹果、采葡萄,住土窑洞、吃农家饭、干农家活。

  此次采访团带队的省作协副主席冷梦曾在2003年深入高西沟村采风调研,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高西沟调查:中国新农村启示录》,用文字演绎了一个村庄半个世纪的发展史,讴歌了高西沟人为改变命运进行艰苦斗争的伟大精神。十几年后的今天,冷梦与采访团一道重返高西沟,看着荒山穷沟如今已遍布茂林良田,她感慨到:“村里几代人用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在水土严重流失、自然环境极其恶化的陕北黄土高原,治愈了土地的创伤。希望更多人能通过高西沟的故事,真正意识到绿水青山对我们的意义。”时过境迁,记忆中的过去终会被淡忘,而《高西沟调查》却永远记录了这座乡村背后沉甸甸的故事,散发着文学恒久的价值和魅力。

  夕阳西下,余晖温柔地洒在田间小路上,山峁间传来高亢的小曲:“陕北有个高西沟,我家就住在沟里头,奔小康立潮头,家家户户乐呵呵,好日子还在后头……”采访调研之旅告一段落,作家们向着“新时代山乡巨变”主题创作之路继续前行。

书记信箱 陕西省作协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