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资讯>要闻

发挥文学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第二期“百优”作家走进汉中采访调研活动侧记

文章来源:陕西作家网发表时间:2023-08-10

  7月24日至7月27日,陕西省作家协会、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发挥文学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第二期“百优”作家走进汉中采访调研活动。作家们先后深入汉中市城固县、留坝县、洋县,了解汉中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产业融合、精神文明建设等成果,旨在多维度、多角度感受“新时代山乡巨变”。

  PART.01

  座谈会


  7月24日,陕西省作家协会、汉中市委宣传部召开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座谈会。省作协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王晓渭,陕西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韩霁虹出席,陕西省第二期“百优”作家与汉中当地作家参加。会议由汉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芳主持。

  座谈会在采访调研活动开始前举行,既是对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推进会的响应,又是省作协对“百优”作家与汉中作家“新时代山乡巨变”主题创作情况的调研。作家代表们从自身经历出发,分享了对“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深切感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使命,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既是向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土地、伟大的实践致敬,向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致敬,更是用文学的方式回应时代呼唤,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PART.02

  感受历史遗风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采访团先后走进了留坝县汉张留侯祠(张良庙)、城固县博物馆、张骞纪念馆、洋县蔡伦墓祠等地,深入感受汉中这片热土厚重的人文历史。

  留坝县汉张留侯祠(张良庙)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功成身退的隐居之地,处于五山环抱、二水夹流之间,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作家们在这里近距离参观石刻、碑题、古楹联等历史遗存,感受历史变迁。

  在城固县博物馆,采访团看到了在“宝山遗址”中出土的“倒焰窑”和殷商时期大量独具特色的陶器,了解到新石器时期的早期人类活动、殷商时期独特的青铜文明,以及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唐宋元明清时期的茶马互市。作家们在此见证不同文明的融合、汇聚。数千年之后,这块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在民族危难之际,张开臂膀,庇护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火种。在“西北联大在城固”展厅,作家们了解了西北联大发展历程,感悟中华民族百折不饶的精神。

  城固县是张骞故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采访团来到张骞纪念馆,深入了解了这位“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传奇的一生。千年前,张骞在漫漫黄沙中开拓出一条流传后世的丝绸之路;如今,“一带一路”在召唤新时代青年,秉承丝路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诗人田凌云感慨地说,“在这片土地上,文化的元素已融入了生活的细节,这显现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学意识的觉醒,也可以看出我们国家正在大踏步走向繁荣与富强。”

  洋县龙亭镇是蔡伦的封地、葬地、造纸试验地。在蔡伦墓祠,采访团参观了“纸文化陈列室”,系统了解了纸的起源、造纸术在历代的发展、历代关于纸的文献记载、造纸术的传播过程。作为非遗传承成果的廊式仿汉“纸坊”展现了最古老原始的“蔡伦”造纸法。作家们跟随老师傅一起体验了古法造纸的过程,感受传统非遗技艺焕发出的新活力。网络作家史美垚说,“汉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网络作家,在讲好汉中故事的过程中,我将努力发挥互联网优势,挖掘汉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特质,打造别具一格的汉中名片,助力乡村振兴。”

  作家们纷纷表示,对文化遗产的抢救、传承和弘扬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巨大助力,要拿起手中的笔,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且以诗意共远方。

  PART.03

  见证产业兴旺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新时代乡村的新面貌,采访团走进了留坝县马道镇沙坝村、留坝县武关驿镇河口村、洋县龙亭镇田园荷蛙荷鱼共生基地,感受当地火热的生活。

  沙坝村沿河而建,蜿蜒通幽,山水相间,是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作家们走进沙坝村高山花卉基地生产一线,了解到该基地依托食用菌基地、高山花卉基地等产业资源,以高山、水系等生态景观为基底,融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开发旅游业,增加群众收入。村子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象,正如村内墙上的标语所写: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作家惠潮联想到他的陕北家乡,“我出生在陕北乡村,有十几年的乡村生活经验。过去,家乡的父老乡亲在党的领导下,打坝淤地,植树造林,村村通公路;现在,看到汉中乡村振兴的巨大变化,更加深了对山乡巨变的切身体会。我要自觉融入山乡。目前我已完成的两部长篇小说,都是围绕山乡巨变题材,希望能用自己的文字为乡村振兴助力。”

  地处秦岭腹地的河口村,曾是偏僻闭塞的小山村。而今,硬化的通村路宽阔整洁,富有乡村特色的农家乐散落在绿水青山间,昔日的荒河滩,如今已改建成了垂钓鱼塘。采访团深入河口村内,了解村民的“致富密码”:古褒斜栈道与文川古道在此相汇,河口村依托这一区位条件、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提高了村民收入。作家吕志军说:“汉中有一种草叫爬犁草,它不计名利,也不管生长环境的贫瘠与富饶,而是永远紧抓着土地,枝蔓在不停地向前延伸。作家要像爬犁草一样,紧紧扣住土地,紧紧抓住人民,把根深深地扎到老百姓的心里,写出更多优秀作品。”

  在龙亭镇田园荷蛙荷鱼共生基地,采访团目睹到亩产“千斤粮、万斤蛙、十万元收益”的新型农业模式。荷花池里蛙声一片,美不胜收。荷(稻)蛙共养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引得作家们连连赞叹。作家王晓云说:“乡村是一个写作者重要的写作维度。作为一名写作者,我也是社会的观察者,理应用切实的文字来表现城市与乡村真实发生的伟大的时代变化,记录山村美丽的风景,感人动人的新故事。”

  在采访中,作家们看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蓝图正在实现。人民砥砺奋进,用实际行动书写伟大历史。一幅幅令人振奋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渐次展开,更加美好的生活已然开启。

  PART.04

  领略人文之美

  

  乡村振兴不止体现于物质富裕,还体现在精神富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能量之源。

  采访团来到了营盘国际青少年足球研训基地,这里是西北地区目前唯一拥有7个连片标准足球场的县级基地。留坝县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起人、留坝县中学原校长陈军说,留坝校园足球队最早的成员,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校园足球让他们重新找到了归属感,也因此有了走出大山的契机。这里先后为国家青年队输送了7名优秀队员,50余名学生因足球特长升入高等院校。

  秦岭山峦连绵,草坪茵茵,足球场上孩童们正在训练,不时传来孩子们愉快的欢呼。在大山深处的这片绿茵地上,正培育着一颗颗梦想的种子,他们努力生长着。作家黄朴说:“文学对时代的呈现,必须以立得住的人物来展现时代的脉动,而不能简单生硬地做政策及概念的注解。我还要更加深入了解当下乡村的变化、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新一代农民精神及文化的需求、心灵的嬗变,沉浸到乡村变革的波澜与日常生活的洪流中,探索、创新新的乡土叙事,写出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中国故事。”

 

  洋县华阳镇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道驿站、古军事要冲、古经济政治重镇,也曾是一方革命热土。红二十五军进驻华阳镇,成立了苏维埃华阳苏区。采访团参观了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展陈馆里的马刀、枪支、红军书写的标语将作家们带回到红军在此地战斗、带领穷苦百姓翻身作主人的峥嵘岁月。如今,华阳镇打造集红色资源保护、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教育阵地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当地群众说,“这些辉煌的革命文化被保护与传承,我们的红色旅游事业会越来越好。”作家陈朴说:“作为一名从秦岭深处走出的写作者,我对祖国的新时代山乡巨变、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丰盈有着深刻的体会。从诗歌到小说,多年来,乡村一直是我写作的重要主题。我要努力写出真正深入生命、触及灵魂的作品,写出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伟大实践之光。”

  期间,采访团还走访了周边村落,看到了各具特色的宅院建筑,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漫步在古街、古镇,感受历史遗风,体会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体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真情演绎。“一个作家不能局限在自我的小生活里,”作家范墩子说,“我长期生活在关中,这次到汉中采风,看到了许多火热的生活现场,尤其是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和谐安宁的乡村生活。在未来的写作道路上,我将继续不断走进生活的深处,挖掘更深的民族属性,从厚重的民间土壤中吸收养分,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努力创作。”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拥有“两山两江”的丰富生态系统。在狮子沟牧场,作家们看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地山坡,数群牛羊点缀其间。在长青华阳景区,作家们看到了被称为“秦岭四宝”的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在此繁衍栖息,目睹了“秦岭四宝”的憨态,被它们的可爱逗笑。诗人左右想到了故乡商洛,他深情地说:“汉中和商洛在文化、地理、历史等各方面都有大同小异的惊喜,这种惊喜必须身临其中去寻找才能找到。这次汉中行,我打开了自己的写作灵感,一路上除了走走看看,我还写了一些诗歌初稿,又为我即将写的‘秦岭四宝’系列童话找到了更多灵感。”

  夕阳渐渐隐没在山间,一阵凉爽的山风送来了镇巴民歌:“太阳出来照石崖,下田薅秧排对排,一声声山歌翻过梁,贤妹子薅秧云里来……”此次采访调研,作家们收获满满,纷纷表示要将饱满热情投入到创作中,发挥文学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书记信箱 陕西省作协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