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资讯>文学评论

评《张富清传》丨汪守德:一个民族精神的坐标与符号(留言有赠书)

文章来源:陕西作家网发表时间:2022-09-05

编者按

  近日,钟法权《张富清传》喜获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张富清传》是陕西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的创作项目。2020年11月1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办公室、陕西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陕西省作家协会承办的长篇报告文学《张富清传》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从创作意义、文本特征、语言风格、情节构造等多个角度对《张富清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本期,陕西作家网邀您共读汪守德评论《一个民族精神的坐标与符号》及钟法权《张富清传》节选,同时邀您到“文學陝軍”微信公众号留言,赢取《张富清传》签名书。

  汪守德:评论家,曾任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副局长、局长。 

一个民族精神的坐标与符号

  我们看到钟法权为了写好张富清这个人物,所进行的深度详尽的采访,这种采访不仅在于对各种资料的用心收集,对老英雄张富清本人的零距离聆听,对和张富清一起工作过的知情者尽可能透彻地询问,也更在于他把张富清放在历史与现实维度所进行的认识、体察与思索,勘察与捕捉主人公生命经历中最本真的内容,精神世界深处最闪光的东西,从而力求把张富清的形象真实地、立体地勾勒和还原出来。张富清本身所具有的常人所难以企及的行为和精神境界,想必对钟法权产生了深深的触动,才有了这部篇幅并不宏大却分量颇为厚重的作品。

  钟法权以写实性的笔墨对人物进行了追根寻源,使我们看清楚了张富清所具有的性格特征的来由。是解放前家庭的贫困与青少年时期的苦难,铸就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不事张扬的脾气与秉性。寡母的弱小无助,社会最底层的非人生活,被抓壮丁进入旧军队后的种种黑暗,同被“解放”加入到人民军队后对于官兵平等的鲜明对比和深切感受,使他一下子从无边的绝望走进了光明灿烂的希望之中,也使他迅速蜕变成为一名知道为谁而战,且不畏牺牲、敢于冲锋陷阵的战士。在所经历的无数次解放大西北的惨烈战斗中,他目睹了一个个战友的突然倒下与壮烈牺牲,朝夕相处的鲜活生命瞬间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这在他心头产生的震撼可想而知;他自身经历了生与死的残酷考验,剧烈的爆炸震掉了他的牙齿,却在一次次被震晕中依然保持冲锋向前的姿态。正是在这一场场拿命相拼的战斗中,他发挥了一个战斗者的出色作用,数次立下克敌制胜的赫赫战功,那一张张荣立大功的喜报,记录和证明的是他生命的奉献与军人的伟绩,也进一步奠定了张富清对自身荣誉与地位的认知。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张富清为什么对党抱有那样坚定的感恩之情和忠诚之心,对人民有那样深的热爱之忱和奉献之真。

  《张富清传》无疑是我们读到钟法权更具文学质量和魅力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钟法权显示出他的从容、精湛和饱满。作为一部传记文学的写作,作者把人物真正完全地吃透了,无论是白描式的速写,还是立体式的雕刻,以质朴的文字书写一位质朴的人物,最恰当不过的选择和策略,无论是惊天壮举,还是细琐小事,作者的描写都是简洁洗练而又流畅自然,感人肺腑而又激动人心的。其以敬意满满的精确深情的表达,再现和还原了这个生活在人们身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又实则超凡脱俗的人物。因此也使故事更具体、更充实、更完整,人物更平实、更丰盈、更可信。

原刊于《文艺报》

新式育秧

  习惯称张富清为“张老”的杨胜友说:“张老在卯洞公社为老百姓做了很多事情,可不只是为高洞人修路,他还做了很多很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情。”

  杨胜友如数家珍,讲了很多关于张富清的往事,其中最打动人心的还是育秧的故事。

  那是1977年3月,按农历算法应该是春节过后不久的早春二月。卯洞高山峡谷,寒气依然很重。按照公社党委的安排,在水稻主产区安抚司召开水稻育秧现场推广大会。安抚司四个生产大队和几十个小队的干部齐聚一堂。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推广新式育种插秧的方法。可在推进过程中,非但没有得到一致认可,反而受到了不少生产队的抵制。

工作途中的张富清

  新式育秧技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温室里将谷种催成谷秧,待水田秧箱整好后,将谷秧一粒粒摆在秧箱上,一改过去将谷种直接用手抛撒在秧箱上的传统方法。在秧箱上摆谷秧,劳动强度大,一天下来,脚肿,脸肿,眼肿,即使手脚灵便的快手一天也只能摆七八两。显然,与传统手抛谷种相比,不仅速度慢,而且累人,但好处是节省谷种,而且摆放均匀。

  第二个阶段是待秧苗长到两指高后,再把秧箱里的秧苗扯起来,移栽到大田里。

  因为劳动强度大,推广的阻力也就大。有几个生产队的干部在推广会上先是对新式育秧技术表示肯定,随之话锋一转,大谈新式育秧的各种困难,讲客观原因,不愿意接纳新方法。社员群众情绪也不高,反应冷淡,从内心里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认为老祖宗一代代传下来的育秧栽秧的办法就很好,没有必要搞什么革新,不必自讨苦吃。

  面对僵局,一向温和的张富清没有退缩,他要迎难而上。在几个小队长你一言我一语表示反对后,他按捺不住站起来,一把摘下头上的鸭舌帽,用力往桌子上一摔发了火,说:“你们不要给我讲什么客观原因,也不要给我讲这困难那困难,如果没有困难,我们开这个推广会干什么?你们都是共产党员,生产队的干部连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还配做一名共产党员吗?与打江山流血牺牲的前辈先烈相比,这点困难算什么?还叫困难吗?”

  脱掉帽子的张富清,头顶上的疤痕像蚯蚓一样显露在阳光下。只见一个胆子大、平常爱开玩笑的生产队干部指着他的头说:“张主任,难怪你总是戴着帽子,原来是头顶上有疤,你那头顶上的伤疤是打仗时留下的吗?”

  他知道这名队长是在有意捣乱,有意转移话题,分散大家对新式育秧技术推广的注意力。于是他淡淡地回答说:“我这头上的伤疤,是在解放战争中躲国民党飞机轰炸受的伤。”他之所以没有讲出伤疤的真实来历,就是不想在大庭广众之中炫耀自己,更不愿提及过去战斗的经历,尤其是自己所获得的功勋。他认为功勋只能证明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未来,只有不断地为人民做事,获得新功,才算是一个真正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而那些动不动就讲自己的英雄业绩,拿自己功勋说事的人,无非是想以功压人,无非是想谋取更多的利益。

张富清

  张富清轻描淡写地回答,让那名提问的队长隐隐感受到,只有经历过生死、饱受磨难的人才会如此淡定和从容。唯有这样的人,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才绝不会轻言退缩,并带给人一种坚定不移的力量。台下的队长们似乎被他的气势镇住了,不再交头接耳发怨言,也不再讲所谓的客观原因“打太极”了。

  张富清见台下安静后,这才继续往下讲。他知道虽然靠硬压也是可以的,但那样容易让人产生抵触情绪,反倒造成消极后果。俗话说,“算盘珠子,不拨不动”。如何让生产队队长和社员群众心甘情愿地接受新式育秧,他掰着手指给大伙算了一笔账。安抚司有4个大队,共有3000多亩水稻田,按照传统做法每亩要用20斤稻种,共需6万多斤种子。按新式育种方法,每亩只需8斤种子,整个安抚司就可以节约3万多斤种子。插秧后,水稻产量每亩可提高80斤,3000亩可增产30万斤左右。稻种减少,稻谷增收,哪种育秧方法更好,不言而喻。

  理不辩不清,账不算不明。张富清讲完,场下一时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算账:那节省的稻种,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能够养活不少人呢!还有增产的那一笔,可是了不得……

  一番窃窃私语之后,生产大队的书记、队长们,都纷纷表态,愿意采用新式育秧技术,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做通了生产队干部的思想工作后,抓落实最关键。春季育秧那段时间,张富清不仅跑遍了安抚司每个生产小队,还与社员群众一起下地劳动。所到之处,他可不是只动动嘴皮子,而是直接脱了草鞋,卷起裤腿,下到秧田里与大家一起一颗颗摆谷种。一天活干下来,那可真是腿肿、脸肿、眼肿,腰更是疼得厉害。队长们都关心他,让他少干点,老胳膊老腿了,不要硬撑。他总是笑笑,也不说什么,继续埋头干活。在那段抢播抢种的日子里,张富清始终战斗在田间地头,他的脸上身上满是泥巴,与在地里插秧干活的老农民没有两样。

  半个月下来,张富清脸黑得像煤炭一样,眼睛肿得像电灯泡,腰佝偻得像个问号,一身蓝布衣服结满了污垢。当他走进家门时,老伴孙玉兰竟然不敢相认,还以为他害了一场大病。

电视剧《功勋:默默无闻张富清》剧照

  天气一天天渐热,喜爱阳光、雨露和雨水的秧苗疯了一样地生长。望着绿茵茵的秧苗地,听着那秧苗拔节的声音,饿怕了的人们,无不在心里企盼金秋到来。金灿灿的谷穗,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稻谷,那才是吃饱肚子的幸福指望。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陕西作家网诚邀您一起分享阅读感受,您可在“文學陝軍”公众号进行留言,讲述身边的英雄故事。截止9月5日15时,我们将会根据留言内容,精选3条,赠送签名版《张富清传》

 

  第三期留言获赠签名版《张富清传》开奖结果现已揭晓。

  恭喜以下三位朋友获得《评<张富清传>丨贺绍俊:《为人民服务》的活标本(留言有赠书)》留言赠书奖品。请您将签名称谓(例:XX先生/女士)+电话+邮寄地址发送至“文學陝軍”公众号后台,以便为您邮寄奖品。

书记信箱 陕西省作协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