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资讯>文学评论

关中有礼,“君”临天下时代召唤下的精神新长征——林焕琴散文漫笔《出关中记》的赏析与思考

文章来源:刁枭武发表时间:2023-07-11

  林焕琴的《出关中记》,不仅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的关学文化史、心灵史,而且还是一部关中人骨肉相连的文化之旅,心灵之旅。而所有这些,也不只是用如花妙笔再现关中人植入血脉的文化记忆和“王者荣耀”,其背后的九曲回肠、微言大义,一定还是作者对文化情操的含章可贞,对“王者归来”的精神鼓呼。《出关中记》从此而“出”,且行且吟,论古察今,说天人合一。旨在让我们于文化的心灵中相遇,从而冲出人性固有的藩篱,承续现实世界里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长征!关于这一点,乃是《出关中记》的核心要点,也是最具时代性的亮点。

  我不禁再一次回到自己由来已久的文学观上,并结合着一些文学现状扪心自问:我们的文学理想到底是什么?文学的本来面目又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认识并处理文学与当下的关系?赏析文本,思考之余,我百感交集,遂有不吐不快之念。于是就忍不住要“越俎代庖”,“在班门弄一回斧”来集中阐述我对《出关中记》的阅读印象,对其背后所包含的文化自信和对于当下的意义,做进一步解析。

  首先从表入里,简谈一下对文本的直观感受:一是色调凝重、古朴大方,图文并茂、史料详实。全书既有烈烈西风之骨感,又兼眉聚春风之大雅。是故一见一阅,“一箭穿心”,爱不释手。二是书内所涉传闻轶事,常常能细致入微、深入浅出,往往又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让人在活灵活现中,不但领略了异域风光、人情风貌,不只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还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比如文本封底封面的颜色,亦如关中地貌的红褐仓黄,厚土罡风。多显深沉辽阔,秦骨铮铮。比如书中与叙事节奏、描写场景接榫合缝般对应着的每幅图片,都是作者在一路调研,一路寻觅跋涉、追逐时空的风餐露宿中,为我们亲手留下的惊鸿一瞥,是美的真实存在,美就在身边的佐证与诠释。这种强烈的带入感和同行感,是作者与文化“秀色”的初见,也是文化唯美对读者的一箭穿心!

  其次,秀于外而慧于中,构成了《出关中记》的审美要素和精神享受。这主要表现在文字的活性、灵性,行文语境的曲径通幽、柔软浩荡,以及贯穿章节之间的根茎屈伸、骨肉相连,甚或是曼妙穿越,情景再现。这些都能让读者随着作者的深情牵引,创造性思维而深入佳境,流连忘返。在入情入理、自然衔接的不觉中,上溯关学来路,看“大风起兮尘飞扬”,说文化精神的“王者归来”,“君”临天下……

  具体到文字的灵性、灵气和行文语境的柔软浩荡,其主要表现在切入角度细腻而又从容的文心铺排上。比如在“乡约礼数”篇中,作者一句“小时候……”先贴心地讲了一个似曾相识,事实上关中地区每一个村子都曾经存在的人和故事。借以引出关中人的“礼数”,说“它像一艘无形的方舟,在你人生的洪水期,载你安全上岸,使你身心安宁”。可谓欲擒故纵、曲径通幽,点出了关学思想的深入人心,经世致用。而后“犹抱琵琶半遮面”,再以《白鹿原》中的朱先生这个标志性文学人物做索引,一语道破天机,使关学开创者张载呼之欲出,使读者醍醐灌顶!让人不由叹服:关中有“礼”,原来如此。再看“杨氏三贤”篇,文章先写泾河与渭河的相遇,晒出“我第一次站在泾渭分明的面前,是18岁那一年,那也是我第一次如此切近地与一条河流相遇”。语境中的默默情深,生命中“开辟鸿蒙”的纯真与美好,都与自然人文景观的柔软浩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想想看,是不是皆因文字的灵性灵气使然?紧接着,作者又以泾渭分明的发生地为自然叙事由头,以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说地域特性、风俗人情,释“高陵大头”的博大与倔犟,“吼”秦腔褒贬下的礼义廉耻,庚续华夏文明起源之“芯”,从而令人把高山仰止的眼光投向奉正大阜!杨氏三贤便应运而生了。张载之启、吕白之继,也就“来去”自由了。又诸如闲笔中的神话传说,历史与现实的走心对比,都扎实地体现了作者的飞瀑流韵,软功硬功。咬文嚼字之余,是不是口有余香,真正柔软浩荡?

  说到贯穿章节之间的根茎屈伸,骨肉相连,是因为作者以一贯之的浪漫主义思维和现实主义的写真手法。文中的我,就是这种手法的媒介。无论是我于现实中丈量历史的距离,拜谒关学先贤的“遗踪”,还是超越现实,曼妙穿越、情景再现,我都是在“有我无我”的历史永恒与瞬间里,“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因而使得全书的章节浑然一体而又独立成景;因而顺情入理而又美轮美奂。比如作者在“晨星熹微”篇中,对清末民国初关学大家白遇道的动情追溯:“点亮马灯,穿衣下床,穿好鞋,最后抓起枕边叠放整齐的黑色腰带,往腰里一扎,再勒一勒,先生说,勒紧腰带就提起了全身的精气神……”这个情景再现,原是作者在180年后听先生的后人——玄孙女白家卉讲述的。可见作者在现实主义的写真手法背后,那是治学严谨,小心求证之风。又如在诠释先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被调署“巩秦阶道盐运使”这个一般士宦趋之如鹜的肥缺之际,却依然“挂靴而去”,回桑梓以文章养正气的浩然之相,就充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笔触:“那是一个寻常的日子,山上的花儿正在抱蕾,道边的白杨开始泛绿,远处的山尖上,一朵朵白云静静的漂浮在蓝天下,在山川沟岔投下巨大的影子。关陇道上一个须发斑白的老者赶着一辆驴车……”才出穿越,即又旁白:从天水到高陵500多公里,一半多是崎岖的山路……回味作者如此笔法,画中有人,画外人宛若画中。纤指所示,山高水长;峰回路转,铁骨铮铮。把个“高陵大头”的傲与硬,关学思想的含章可贞、元亨利贞,一时都融入江山如画、天之骄子,人物气象、物语物理而密不可分、不可或缺。它的美学效应,都会因文心雕龙下的审美要素的落英缤纷,审美情趣的浑然天成,而使读者在感同身受中自然转换为陶怡情操、精神享受的美学价值。

  一部完美的文学作品,其美学价值之后,必然还具备着美有所指、美出有因的现实价值和生活价值!如此才最终构成整部作品的文学价值。

  因此,我在前面已概括性指出:《出关中记》的“出”,不只是用如花妙笔再现关中人的“王者荣耀”和对“王者归来”的精神鼓呼,而且是作者用文化浪漫为我们编织的心灵相遇!其最大的现实价值和生活价值在于:旨在让我们含章可贞、元亨利贞,冲出现实生活的樊篱,从而庚续优秀文化的新长征!这才是全书最大的亮点,是其文学价值最具决定意义的耀眼光束!

  林焕琴的《出关中记》,所昭示的现实价值和生活价值,正是在时代的召唤下,到人民群众中去,为人民而书写美好生活,为关学的“王者归来”、“君”临天下,为民族和国家的重大需要,而庚续文化精神的应运之作。其治文之本,在于仰望精神高地,净化世路人心;其学术贡献,在于挖掘并整理关学文献,引源济流,济世移风。勿庸置疑,这便是其文学价值的集中、且是最终体现。

  另外,值得推敲的是,文本中对个别地域定义,尚待商榷考证。比如在“延州恩遇”一章,说延州即今天的延安。又说“它安座在陕西之北高高的黄土高原上,故又名陕北”。陕北之域,历史沿革。窃以为,无论古今,岂可以延州延安而代陕北?

  然瑕不掩玉,玉在水落石出。所以说,一部《出关中记》的“出”,非唯关中有“礼”、“王者荣耀”,出则达济天下、“君”临天下,又岂知不是作者因践行躬耕文化精神的新长征而呼之欲出的“出”呢?

  天下谁人不识君。祝福《出关中记》,祝福林焕琴女士!

书记信箱 陕西省作协
微信公众号